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2 15:26
【摘要】: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水资源匮乏且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甘肃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极大地限制了甘肃省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甘肃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切的重点和扶持的切入点;上述两点不仅要求我们需要对甘肃省各地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及其时空演替特征进行科学评价,还需要我们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的对比研究,揭示全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现状、变化规律、及其制约因素,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参考,为甘肃省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以甘肃全省8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以“自然-社会-经济”为核心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00-2015年县域尺度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综合对比分析,重点揭示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差异。本文基于多源且精确的数据,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利用先进的空间分析技术,经过严密的论证,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自然环境质量存在非常显著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呈现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2000-2015年,甘肃省除了兰州市和临夏州部分县域的自然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县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自然环境质量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近15年来,甘肃省县域自然环境质量出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两种分布,“高-高”集聚和显著热点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低-低”集聚和显著冷点分布在酒泉市和武威市附近。(2)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社会建设水平总体上呈现河西地区高于河东地区的规律;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2000-2015年,甘肃省县域社会建设水平整体趋于上升,仅有6个县域呈下降趋势;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县域社会建设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甘肃省社会建设水平“高-高”集聚和显著热点出现在白银-兰州-临夏一带,“低-高”集聚也出现在这一带,河西走廊西段酒泉市有较显著热点出现,“低-低”集聚和冷点则出现在庆阳市。(3)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县域差距显著,总体来说河西地区明显高于河东地区;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2000-2015年,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仅有玛曲县和两当县有所下降,其他县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高”集聚和显著热点主要分布在兰州-白银一带和酒泉市,而“低-低”集聚和冷点出现在甘南-陇南一带。(4)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总体上呈现东南较高、西北较低的空间分布规律;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甘肃省人居环境适宜度年际变化较大,2000-2015年,全部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均趋于提高;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高-高”集聚和显著热点分布在兰州-临夏一带,“低-高”集聚也分布在兰州-临夏一带,玉门-嘉峪关、徽县-两当有较显著热点分布,冷点则分布在定西-甘南一带。(5)总的来说,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相对较低;对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分布状况进行分民族讨论,结果表明,回族、东乡族、蒙古族、满族大多分布在甘肃省人居环境适宜度高和较高的县域,而土族、藏族、哈萨克族、裕固族、撒拉族、保安族大多分布在人居环境适宜度低和较低的县域。
【图文】:

范围,甘肃省,概况,东部季风区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地处 32°11′N~42°57′N,92°13′E~108°46′E 之间,在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交汇处,,沟通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甘肃省总面积达 45.59 万平方公里,它东接陕西和宁夏,南瞰四川和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通道,如图 2.1 所示。

层次结构图,人居环境,层次结构图,指标体系


图 4.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2)构造判断矩阵比较某一层 n 个因素对上一层对应因素的影响,可从 1, 2,…, 中任取 与 两两进行比较,比较他们对于上一层对应因素的贡献大小,请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按照表 4-2 进行打分,最后得到判断矩阵 A.表 4-2 两两比较标度表标度 1 3 5 7 9定义 同样重要 稍微重要 明显重要 重要得多 极端重要= 11 12 21 22 1 2 ( 1)1 ( 1)2 1 2 ( 1) 3)权重计算计算判断矩阵 A 的特征向量。步骤是: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峰;黄素平;李开军;游来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耕地玉米种植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20期

2 周中合;;襄城县夏玉米适宜性评价及农业生产建议[J];河南农业;2018年13期

3 陈永生;郭杰;欧名豪;;基于景观适宜性评价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6期

4 谭欣;杨晓青;黄大全;林坚;黄静;关鹏;石水莲;王思琢;;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5 江倩倩;罗先香;张龙军;;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及在海洋环境中应用的思考[J];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1期

6 尚海洋;丁杨;刘正汉;;基于生态服务和城市服务的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年08期

7 杨学龙;叶秀英;赵小敏;;基于物元分析的南昌市农业观光园布局适宜性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05期

8 王月;;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J];城市地理;2017年08期

9 张玉斌;王昱程;郭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1期

10 朱天源;王德智;汪思梦;;琼海市胡椒种植适宜性评价[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卫红;张景秋;张文忠;;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5[C];2005年

2 张合兵;陈秋计;牛海鹏;;土地开发项目待开发资源的适宜性评价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周静海;何睿;;地震多发山区村镇防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A];中国工程院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涂莎莉;;以专家访谈为导向的规划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以山东省空心村问题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联军;;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制度初探[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乔贵;杨子生;贺一梅;杨咙霏;;基于1996~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的西南边疆山区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云南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刘广余;;运用逐步聚类法进行农地适宜性评价[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8 刘建东;杨泉宁;薛怀友;;长江江苏段地质工程适宜性评价[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桂昆鹏;徐建刚;张翔;;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10 朱红苏;;贵州省废弃地适宜性分析[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建;83个重建村庄规划完成[N];河北日报;2012年

2 记者 赵石;我市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N];廊坊日报;2006年

3 特约记者 陈娟 通讯员 许书刚;江苏探索“地矿融合”地调新模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4 高慧丽 史玉金 袁炯熙;上海地质的“前世今生”[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记者 高慧丽 特约记者 金红;我国敲定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路线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6 刘力敏 通讯员  刘秋娥;廊坊生态市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立 通讯员 刘瑶;二氧化碳减排 地质工作大有可为[N];中国矿业报;2015年

8 ;推进食品产业升级[N];科技日报;2016年

9 通讯员 董盈盈邋记者 刘們;对开放空间进行避难评价[N];上海科技报;2008年

10 杨云龙 范基姣;“碳储”项目未来3年将开展盆地精细评价[N];中国矿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明;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秦建成;土壤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夏敏;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吴云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於家;基于人工智能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小明;基于信息技术的枫桥香榧生境特征分析与适宜性评价[D];浙江大学;2010年

7 贺子光;陕南移民搬迁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周贤君;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高效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赵静;水源热泵对地温场的影响及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马春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防灾评价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振;厦门城市用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王昆;基于适宜性评价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划定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高玉兰;嘉善县农村宅基地退出后再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评价[D];浙江大学;2018年

4 温磊;基于GIS的商业养老地产发展适宜性评价[D];集美大学;2018年

5 李玉;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其集约化情景分析[D];兰州大学;2018年

6 韩雅敏;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D];兰州大学;2018年

7 尧羽菲;基于综合视角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分析与评价[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8 崔培阳;基于GIS和标准化理论的陕南猕猴桃适宜性评价及其区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9 曲晓涵;基于洪涝灾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10 汪洋;绥芬河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布局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24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624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