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洞穴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渝东南地区洞穴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喀斯特洞穴以其幽深玄幻的洞穴环境,美妙绝伦的洞穴沉积物吸引着众多的洞穴爱好者前来参观、考察及探险,喀斯特洞穴是大自然留给人类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洞中沉积物需要经过上万年甚至十几万年才能形成,这些沉积物一旦遭受破坏将不可再生。渝东南地区洞穴资源丰富,但洞穴利用率却很低且部分洞穴破坏严重,应加强对该地区洞穴资源的探测、保护与利用研究。本文是以“重庆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调查”为依托,在对渝东南地区洞穴资源实地考查与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完成。作者首先对该地区洞穴现状作出分析,指出渝东南地区洞穴沉积物类型以及该地区洞穴特征,然后对该地区洞穴资源保护现状,洞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诱发该地区洞穴沉积物及沉积环境变化的两个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当岩溶水水文变化、洪水、地震、洞穴旅游开发、洞穴沉积物倒卖等因素对洞穴环境及沉积物的影响。对洞穴沉积物景观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所有考察过的洞穴进行分级,将这些洞穴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级别,并在分级的基础上划分洞穴保护区,对不同级别的保护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已进行旅游开发的洞穴,如何开展开发后的洞穴沉积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法。洞穴利用方面摆脱了传统的洞穴旅游开发模式,对洞穴观光旅游进行完善升级,并根据洞穴沉积物级别,分别提出相应的洞穴利用方法,为如何利用沉积物贫乏的洞穴打开了思路。
【关键词】:洞穴保护 洞穴沉积物 洞穴环境 洞穴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31.5;K9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3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研究意义8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8-10
- 1.4 研究内容10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0-12
- 1.6 创新与不足12-13
- 2 渝东南地区概况与地质背景13-18
- 2.1 渝东南地区区位13-14
- 2.2 社会经济状况14-15
- 2.3 地形地貌15
- 2.4 地质背景15-18
- 2.4.1 地质构造15-16
- 2.4.2 地层及岩性16-18
- 3 渝东南地区洞穴现状概述18-19
- 3.1 渝东南地区洞穴保护现状18
- 3.2 渝东南地区洞穴利用现状18-19
- 4 渝东南地区洞穴特征19-27
- 4.1 渝东南地区洞穴总体特征19-20
- 4.1.1 渝东南地区洞穴交通特征19
- 4.1.2 渝东南地区洞穴洞体特征19
- 4.1.3 渝东南地区洞穴沉积物类型特征19
- 4.1.4 渝东南地区洞穴沉积物色泽特征19
- 4.1.5 渝东南地区洞穴沉积物外形特征19-20
- 4.2 渝东南地区各洞穴具体特征20-27
- 5 渝东南地区洞穴变化因素分析27-33
- 5.1 自然因素27-29
- 5.1.1 岩溶水水文27-29
- 5.1.2 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29
- 5.2 人为因素29-33
- 5.2.1 洞穴旅游开发30-31
- 5.2.2 洞穴沉积物买卖31-33
- 6 渝东南地区洞穴保护措施分析33-46
- 6.1 洞穴保护原则33-34
- 6.2 洞穴沉积物分级34-40
- 6.3 洞穴保护措施40-43
- 6.3.1 软保护措施40-41
- 6.3.2 硬保护措施41-43
- 6.4 渝东南地区洞穴分类保护43-44
- 6.4.1 观光洞穴保护措施43
- 6.4.2 探险洞穴保护措施43-44
- 6.4.3 科普洞穴保护措施44
- 6.4.4 疗养洞穴保护措施44
- 6.4.5 储存洞穴保护措施44
- 6.4.6 养殖洞穴保护措施44
- 6.5 渝东南地区洞穴保护区区划44-46
- 7 渝东南地区洞穴利用对策探讨46-56
- 7.1 渝东南地区洞穴利用存在的问题46-47
- 7.1.1 洞穴利用形式单一46
- 7.1.2 洞穴利用技术落后46
- 7.1.3 洞穴利用资金短缺46-47
- 7.2 渝东南地区洞穴利用对策47-56
- 7.2.1 旅游开发47-50
- 7.2.2 洞穴储存50-51
- 7.2.3 洞穴养殖51-52
- 7.2.4 洞穴暗河水利用52-53
- 7.2.5 注重人才培养53
- 7.2.6 全方位寻求资金支持53
- 7.2.7 渝东南地区洞穴分类利用53-56
- 8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 A60-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剑;刘洪玉;;喀斯特洞穴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织金洞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孙强,许学工;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的自然景观保护——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3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年04期
4 宋林华,杨京蓉,林钧枢,王来洪,俞锦标,张汝凡,谭明;浙江瑶琳洞风化碳酸钙景观复生试验[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5 陈伟海;;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06年06期
6 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朱文孝,李坡,苏维词;喀斯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及其保护[J];贵州环保科技;2000年01期
8 朱文孝,李坡;旅游洞穴次生CaCO_3沉积景观风化剥蚀、变色机理及其改善与保护[J];贵州科学;2000年Z1期
9 袁正新;;张家界黄龙洞客流波动特征及应对策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雅莉;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产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2 邓贵平;岩溶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延长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渝东南地区洞穴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6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