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2 09:48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个亚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塬面、沟坡、沟谷、川道构成了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水文特征、侵蚀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生态特征。在长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和经济特征。相对黄土高原其他亚类型区而言,这里虽然沟壑纵横,土壤侵蚀严重,但由于拥有平坦开阔的塬面且土壤肥沃,逐渐使其成为黄土高原一个人口和城镇密集区,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建构黄土高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和防止生态破坏的主要区域之一,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化规划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落后的经济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伴生,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化进程长期受到束缚,甚至处于萎缩的不正常状态。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城镇一改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共同认可的努力目标,难以形成有针对性解决当前规划问题的对策。城镇规划与脆弱生态环境相分离,造成生态资产流失,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态和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2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1.4 研究选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黄土高原沟壑区实证区域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相关学科关于黄土高原沟壑区范围的界定与评述
        1.3.2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实证区域的界定
        1.3.3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与黄土高塬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和内容
基础理论篇
    第2章 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综述
        2.1 国外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2.1.1 单一城市生态化理论与实践(19世纪末以前)
            2.1.2 城市区域生态化理论与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2.1.3 区域城市生态化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
            2.1.4 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2.2 中国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2.2.1 古代人居环境朴素生态思想
            2.2.2 近现代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2.2.3 当代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实践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
        3.1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研究框架建构的理论基础
            3.1.1 人类聚居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1.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1.3 启示
            3.1.4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框架的结构与逻辑关系
        3.2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
            3.2.1 人居环境生态化理念解析
            3.2.2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内涵
            3.2.3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指标体系及评价
        4.1 建构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4.2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指标体系的建构
        4.3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4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特点和功能
        4.5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综合评价方法
            4.5.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5.2 综合评价的计算
        本章小结
规划方法篇
    第5章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理论
        5.1 传统的规划框架和方法
        5.2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理论
            5.2.1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思想
            5.2.2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的认识论基础——系统理论
            5.2.3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方法论基础——共生理论
            5.2.4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对象、目的和基本内容
            5.2.5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特征
            5.2.6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建构
        6.1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方法
            6.1.1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思路和步骤
            6.1.2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原则
        6.2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自然地理依据
            6.2.1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景观类型
            6.2.2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景观结构等级层次系统
            6.2.3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景观结构的单元性特征
            6.2.4 黄土塬单元概念的界定
            6.2.5 "黄土塬"单元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6.3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人居环境学依据
            6.3.1 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发展现状
            6.3.2 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6.3.3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6.3.4 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6.3.5 城镇体系联系网络与黄土塬单元的耦合关系分析
            6.3.6 城镇体系组织结构与黄土塬单元耦合的机制分析
        6.4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建构的社会学依据
            6.4.1 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6.4.2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口分布规律
            6.4.3 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塬面化"现象以及阶段划分
            6.4.4 人口"塬面化"的基本特征
            6.4.5 人口"塬面化"的动力机制
        6.5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建构
            6.5.1 以黄土塬单元作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理念的形成
            6.5.2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内涵及其优势
            6.5.3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基本特征
        6.6 一种因地、因时制宜的类型建构模式
            6.6.1 完善型人居单元含义、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6.6.2 发展型人居单元含义、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6.6.3 静态型人居单元含义、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6.6.4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系统组成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生态整体规划方法理论
        7.1 代表性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选取
            7.1.1 董志塬人居单元基本概况
            7.1.2 永乡塬人居单元基本概况
            7.1.3 水口塬人居单元基本概况
        7.2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步骤
        7.3 生态调查
            7.3.1 生物物理环境要素调查与分析
            7.3.2 社会经济要素调查与分析
        7.4 生态评价
            7.4.1 土地适宜度评价
            7.4.2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7.4.3 土地承载力评价
            7.4.4 人居单元生态功能区区划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
        8.1 基于人居单元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2 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生态整体规划
            8.2.1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8.2.2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2.3 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规划
        8.3 生态城镇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
            8.3.1 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8.3.2 生态城镇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基本原则
            8.3.3 生态城镇空间结构生态整体规划
            8.3.4 生态城镇功能区生态整体规划
            8.3.5 园林绿地系统生态整体规划
            8.3.6 生态城镇市政设施生态整体规划
        8.4 村落生态整体规划
            8.4.1 黄土高原沟壑区村落类型与基本特征
            8.4.2 人口"塬面化"进程中村落的演变趋势和问题
            8.4.3 村落生态整体规划策略
            8.4.4 黄土高原沟壑区村落聚集演替模式
            8.4.5 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布局的分类指导原则
            8.4.6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型村落基本模式
        8.5 生态建筑整体设计
            8.5.1 黄土高原沟壑区民居建筑类型
            8.5.2 当代民居建筑的演变趋势及主要问题
            8.5.3 生态建筑整体设计策略
            8.5.4 生态建筑整体设计基本模式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人居单元的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
        9.1 人居单元生态支持系统内涵与构成
            9.1.1 生态支持系统内涵
            9.1.2 生态支持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9.2 人居单元生态支持系统现状特征和危机
            9.2.1 塬面生态支持系统特征
            9.2.2 沟壑小流域生态支持系统特征
            9.2.3 生态支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9.3 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
            9.3.1 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含义
            9.3.2 生态支持系统整体规划目标
            9.3.3 生态支持系统整体规划指导原则
        9.4 人居单元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策略
            9.4.1 结合水土保持学的规划策略
            9.4.2 结合景观生态学的规划策略
        9.5 塬面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模式
        9.6 沟壑小流域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整体规划模式
            9.6.1 枣子沟小流域基本概况
            9.6.2 基本模式
            9.6.3 类型模式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策略与步骤
            10.2.1 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策略
            10.2.2 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步骤
        10.3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10.3.1 区域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10.3.2 城镇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10.3.3 社区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10.3.4 建筑层次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区人口合理规模的理论假说[J]. 杨贵庆.  城市规划. 2006(12)
[2]从资源的循环利用探讨可持续的农村住宅设计[J]. 李嵘,祁斌.  建筑学报. 2006(11)
[3]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原则初探[J]. 方彭.  建筑学报. 2006(11)
[4]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建构[J]. 于汉学,郭庆仪,解学斌.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02)
[5]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J]. 陈海燕,贾倍思.  城市规划. 2006(05)
[6]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城镇整合方法[J]. 于汉学,周若祁,刘临安,解淑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7]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以陕北枣子沟小流域为例[J]. 于汉学,周若祁,刘临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8]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05(01)
[9]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J]. 黄光宇.  城市规划. 2005(01)
[10]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 仇保兴.  城市规划. 2003(06)



本文编号:3183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83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f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