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论先秦两汉时期“都城”及其相关名称的衍生和定型

发布时间:2021-05-13 18:39
  "都"在春秋时期的含义是"宗庙先君之主",即具有先君之宗庙是"都"的重要标志,此时的"都"在层级上可分为"王都""国""都城"。其中"都城"是指具有先君宗庙之"宗邑"。战国时期,"都"的含义进一步泛化,由宗庙之义转向"人所都会",进而又衍生出"都邑""大都""国邑""国都"等称谓;其中"都邑""大都"被西汉社会所沿用,并以此而衍生出"都会""通邑大都"等名称。与之相比,"国邑""国都""王都"则在西汉前期之后出现变化,即到了西汉中后期,全国范围内的城邑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称谓区分:"国邑"成为诸侯王、公卿封国之大小城邑的通称,诸侯王之都被称之为"王都";而"都城""国都"则成为"天子之都",其中"国都"为"天子之都"的别称,已成定式,被后世所沿用;而"都城"的指称实体仍在游移,直至三国魏晋时期才得以成为"天子之都"的专称。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都”与“都城”的出现
二、“都城”与“天子之都”的对接
三、战国之“都”的泛指与“都邑”的衍生
四、“国邑”指称实体的变迁
五、“国都”与“天子之都”的对接
六、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周春秋诸侯宗庙制度研究[J]. 王晖.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9(06)
[2]先秦古都城门的装饰建筑研究——以阙与象魏为视角[J]. 李玉洁.  中原文物. 2016(01)



本文编号:3184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84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