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20:18

  本文关键词: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脆弱性理论与分析方法在诸多学科中都有所应用,也是地理学研究人地系统的前沿理论与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将其引入到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研究中后,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迅速成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脆弱性评价——可持续发展调控策略”也已经成为此类研究中的一般范式。论文综述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研究的基本理论,阐述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的结构及脆弱性发生机制,并运用脆弱性理论对典型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吉林省辽源市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特征,并对辽源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及仿真评价,提出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优化调控的对策。论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矿业城市、脆弱性理论、人地系统的研究发展历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了脆弱性概念、评价内容与方法、脆弱性的研究框架以及矿业城市研究发展历程等问题。 第二章分析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的结构和发生机制。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划分为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并分析了三个子系统的结构和驱动力,概括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指出脆弱性是人地系统的内在属性,并论述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机制,认为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是系统敏感性因素和恢复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总结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敏感性因素和恢复力因素。 第三章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的特征。首先,介绍了辽源市的自然、人文概况。其次,总结了辽源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介绍了“辽源模式”产生的背景,着重论述了“辽源模式”的本质,其核心内容包括:开发域外煤矿,盘活辽源市资源型产业;植入高新产业,提升辽源市经济发展起点;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就业,阐述“辽源模式”的六点经验启示,并进一步探讨“辽源模式”的可移植性及移植途径。最后,论述了资源枯竭期辽源市人地系统的特征。 第四章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针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特点,遵循系统性、客观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表征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指标体系,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运用AHP与熵权指数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1990-2010年时间序列内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 第五章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仿真评价。实际上仿真评价包含两个步骤的内容,第一步,选取恰当指标体系,构建仿真模型,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进行仿真,本论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人地系统仿真,为了构建出有效性高、满足预定要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系统进行严谨结构分析,并且保证人地系统仿真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包括并且大于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第二步,基于仿真结果进行辽源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分析脆弱性评价的结果。 第六章提出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调控策略。结合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仿真评价结果,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因子的分析,从降低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调控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
【关键词】:脆弱性 仿真 人地系统 系统动力学 辽源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28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11-14
  • 一、 选题背景11-14
  • 二、 选题意义14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4-25
  • 一、 脆弱性研究综述14-19
  • 二、 矿业城市研究综述19-23
  • 三、 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综述23-25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5-28
  • 一、 研究内容25-26
  • 二、 研究方法26
  • 三、 技术路线26-28
  • 第二章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的结构与脆弱性发生机制28-37
  • 第一节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基本知识28-31
  • 一、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概念28
  • 二、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特征28-31
  • 三、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分析框架31
  • 第二节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结构31-34
  • 一、 矿业城市经济系统32-33
  • 二、 矿业城市自然系统33
  • 三、 矿业城市社会系统33-34
  • 第三节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机制34-37
  • 一、 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机制34-35
  • 二、 矿业城市自然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机制35
  • 三、 矿业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的发生机制35-37
  • 第三章 辽源市经济转型模式与人地系统脆弱性特征37-52
  • 第一节 辽源市状况37-42
  • 一、 自然概况37-39
  • 二、 城市发展历史39-42
  • 三、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42
  • 第二节 资源枯竭期辽源市经济转型模式总结42-47
  • 一、 “辽源模式”的发展43-44
  • 二、 “辽源模式”的效果和经验启示44-45
  • 三、 “辽源模式”的可移植性探讨45-47
  • 第三节 资源枯竭期辽源市人地系统的特征47-52
  • 一、 辽源市经济系统的特征47-48
  • 二、 辽源市自然系统的特征48-50
  • 三、 辽源市社会系统的特征50-52
  • 第四章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评价与分析52-94
  • 第一节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52-55
  • 一、 评价原则52-53
  • 二、 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评价方法53-55
  • 第二节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55-64
  • 一、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的识别55-62
  • 二、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62-64
  • 第三节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过程与结果64-87
  • 一、 辽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64-71
  • 二、 辽源市自然系统脆弱性评价71-77
  • 三、 辽源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77-84
  • 四、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84-87
  • 第四节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87-94
  • 一、 辽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87-89
  • 二、 辽源市自然系统脆弱性的评价结果分析89-91
  • 三、 辽源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的评价与结果分析91-92
  • 四、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92-94
  • 第五章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评价94-123
  •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概述94-98
  • 一、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94-95
  • 二、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95-96
  • 三、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步骤96-97
  • 四、 Vensim 软件介绍97-98
  • 第二节 辽源市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98-105
  • 一、 辽源市人地系统边界的变量与边界98
  • 二、 辽源市人地系统结构与因果关系分析98-99
  • 三、 辽源市人地系统 SD 模型的建立99-105
  • 四、 仿真模型的数学表达式105
  • 第三节 辽源市人地系统动态仿真105-109
  • 一、 模型仿真参数选取105
  • 二、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105-109
  • 第四节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分析109-123
  • 一、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评价过程109-117
  • 二、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评价结果分析117-123
  • 第六章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调控策略123-135
  • 第一节 辽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调控策略123-130
  • 一、 煤炭产业的升级改造123
  • 二、 做好技术承接,提高自身研发水平,保持接续产业的快速增长123-124
  • 三、 依托辽源市中心城市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124-127
  • 四、 开源节流,,提高财政自给率127-128
  • 五、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128
  • 六、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保持吸引外资增长速度128-130
  • 第二节 辽源市自然系统脆弱性的调控策略130-131
  • 一、 加大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130
  • 二、 健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力度130
  • 三、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130
  • 四、 对于重点环境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与保护措施130-131
  • 第三节 辽源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的调控策略131-135
  • 一、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131-132
  • 二、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证体系132-133
  • 三、 打造长春的卫星城,充分利用长春的城市服务功能133-134
  • 四、 加强农村乡镇规划,缩小城乡差距134-135
  • 结论135-139
  • 一、 论文的主要结论135-137
  • 二、 论文的贡献和主要创新点137-138
  • 三、 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138-139
  • 参考文献139-147
  • 后记147-148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148

  本文关键词: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7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b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