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群落文化生态环境要素的分析及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25 07:28
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民居研究的内容也突破了原先相对狭隘的范围。在全球性文化的共存环境中,对民居建筑的研究已远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形式问题,而是要求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处在这样大环境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开始不断向建筑学领域扩展,促使人们对传统建筑观念进行反思。从而把建筑与社会发展,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生态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素都纳入自己的视野。 本文拟在这些学术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基础上对徽州民居良好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研究,探讨形成徽州民居村落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条件要素以及其与村落整体空间特色形成和塑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问题,论述了各种相关因素在建筑环境中不同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度。希望能够在继承民居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掘当地民居的文化特色,总结和归纳其生态环境的优点。此外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利用,必须结合其本身的具体实际情况,使其进入新的良性循环,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并针对其现状以点带面的做创造性的发展,既要保持原有建筑的特征,又对其进行客观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在对环境冲击最小的...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泛,借以表达福寿富贵、吉祥安庆的祈愿
赋予了村落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而塑造出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环境特色。图3.4人们对待自然地形的态度,是产生建筑形式的重要理由。徽州民居村落将内外空间统一构图并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徽州民居村落从总体选址布局到空间规划,均采取尊崇自然,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营造,重视利用优美大自然的山水环境作为民居村落环境的依托。故而无需太多的人工经营,远山近岭都成为村落的主要借景。民居村落没有人为地对自然走势作太多的改造,而是主要靠顺应自然的节奏和韵律来营造居住空间,营建村镇聚落。徽州民居村落因循自然地势合理地进行规划,筑基建宅,民居往往傍水而筑,街巷空间流转复杂多变,屋舍营造以密集紧挨的方式来节省用
更体现了生活环境的提高和改善。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图3.5村镇,十有八九是和山光水色打成一片,或背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以至于有“黄山向晚盈轩翠,黔水含春傍槛流”,“山禽拂席起,溪水入庭流”的记载。形成这种状况是基于深刻的物质原因,徽州山区的茶桑木竹要运出去,浙赣等测盐米布匹要运进来,水运是命脉,村镇沿河溪,既方便交通运输,又有利贸易集散。此外,徽州多雨,村落邻近溪水,便于利用和调节溪水,街巷庭院之中的溪水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最主要来源。同时,它又是鳞次栉比的木构民居的唯一防火用水。徽州有些民居村镇中的河流、溪水、流经整个村落,形成天然的地下水系统循环,这是因水制宜的积极创造。整个村落结合水系布局,构成总体规划的水系结构,综合地解决了生活用水、排水防涝、防火、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建设中的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徽州明清建筑室内木雕艺术[J]. 皮志伟.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1(04)
[2]环境、多重、发展──关于城市广场的几点思考[J]. 朱明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3]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走进建筑思维的一个新区[J]. 鲍家声. 建筑学报. 1997(10)
[4]生态原则与绿色城市设计[J]. 王建国. 建筑学报. 1997(07)
[5]绿色建筑──重视生态环境的科学思维[J]. 黄涛. 新建筑. 1997(01)
[6]建筑·环境·人[J]. 刘光华. 世界建筑. 1983(01)
本文编号:3361676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泛,借以表达福寿富贵、吉祥安庆的祈愿
赋予了村落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而塑造出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环境特色。图3.4人们对待自然地形的态度,是产生建筑形式的重要理由。徽州民居村落将内外空间统一构图并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徽州民居村落从总体选址布局到空间规划,均采取尊崇自然,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营造,重视利用优美大自然的山水环境作为民居村落环境的依托。故而无需太多的人工经营,远山近岭都成为村落的主要借景。民居村落没有人为地对自然走势作太多的改造,而是主要靠顺应自然的节奏和韵律来营造居住空间,营建村镇聚落。徽州民居村落因循自然地势合理地进行规划,筑基建宅,民居往往傍水而筑,街巷空间流转复杂多变,屋舍营造以密集紧挨的方式来节省用
更体现了生活环境的提高和改善。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图3.5村镇,十有八九是和山光水色打成一片,或背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以至于有“黄山向晚盈轩翠,黔水含春傍槛流”,“山禽拂席起,溪水入庭流”的记载。形成这种状况是基于深刻的物质原因,徽州山区的茶桑木竹要运出去,浙赣等测盐米布匹要运进来,水运是命脉,村镇沿河溪,既方便交通运输,又有利贸易集散。此外,徽州多雨,村落邻近溪水,便于利用和调节溪水,街巷庭院之中的溪水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最主要来源。同时,它又是鳞次栉比的木构民居的唯一防火用水。徽州有些民居村镇中的河流、溪水、流经整个村落,形成天然的地下水系统循环,这是因水制宜的积极创造。整个村落结合水系布局,构成总体规划的水系结构,综合地解决了生活用水、排水防涝、防火、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建设中的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徽州明清建筑室内木雕艺术[J]. 皮志伟.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1(04)
[2]环境、多重、发展──关于城市广场的几点思考[J]. 朱明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3]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走进建筑思维的一个新区[J]. 鲍家声. 建筑学报. 1997(10)
[4]生态原则与绿色城市设计[J]. 王建国. 建筑学报. 1997(07)
[5]绿色建筑──重视生态环境的科学思维[J]. 黄涛. 新建筑. 1997(01)
[6]建筑·环境·人[J]. 刘光华. 世界建筑. 1983(01)
本文编号:3361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6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