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6 15:09
中国的西南位于亚洲大陆南部,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它同时具有中国由北至南三种主要的地理空间类型,是中国三大文化板块延伸、接触、碰撞、交融的地区。文中对于西南地域文化的格局进行剖析,其中包括了文化边界、地理空间差异、民族种类构成、信仰以及文化交流廊道等。 根据不同的地理空间、气候特征、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发展等综合因素将西南划分为以“巴蜀地区”为主的农耕文化、以“滇黔地区”为主的农耕—渔猎文化和以“川西滇西北高原”为主的农耕—游牧文化三种典型的文化区域,进而进一步研究各文化区域中的建筑文化发展。 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与文献梳理,指出“邛笼”、“干栏”、“合院”是西南地域内对应的三种主要建筑物种。文中探讨了它们的文化背景、构成特征、亚种差异及形成缘由等,更从广域的视野审视其间的关联和互动。“邛笼”是川西、滇西北高原间以藏、羌、彝三个民族为主体的,因相近的民族源流、生活空间区域、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相近的并具有强烈民族建筑特色的居住样式。“干栏”则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泛文化”建筑现象。文中对于“稻作与干栏”“分布与分类”“模式与特征”等进行了阐述,并对“黔东...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架空”与山地地貌(引自《老重庆.巴山夜雨》·Pl)
图2.12川西滇西北地区的邓笼建筑F192.12QionglongBuilding,loeatedinmostareasofwestSiehuan&northwestYUnnan.2.3.3滇黔地区(农耕一渔猎文化区)滇黔地区同巴蜀地区一样,经历了从本土原始文化繁荣到被中原文化同化过程。然而由于其空间分布、自然山地地理以及族群等诸多差异使得滇黔的发展与巴蜀、川西滇西北地区相距较远。巴蜀近中原、川西滇西北近北方游牧文化,而云贵地区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南方,与稻作为主的百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蜀地区一是由于长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往,二则因元明清时期的大量移民,其民族主体基本上以汉族为主(虽然其间曾有过“僚人”占主体的时期),主流文化已由巴蜀的本土文化转为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巴蜀文化,因此文化概貌清晰。川西滇西北地区因为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落后等原因导致文化发展的缓慢甚至趋于停滞,历史时期的民族主体虽有迁徙,但近几百年来民族的居住空间相对稳定而且以藏、
分沿着横断山脉由西北而东南:苗瑶民族则自东而西;百越民族自南而北,分别分布于西南的西部、东部和西南部,体现了历史时期族群迁徙的基本路线。(图2.17、图2.18)参参燕燕图2.18西南民族分布示意F192.18DistributionofethnologiealgrouPsinsouthwestChina(采自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另外,通过人类的体质特征和语言族属研究民族源流的分化组合是当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J]. 吴良镛. 建筑学报. 1999(08)
[2]印度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对话[J]. 戴路,邹德侬. 世界建筑. 1999(08)
[3]查尔斯·柯里亚作品评述[J]. 肯尼斯·弗兰普顿,饶小军. 世界建筑导报. 1995(01)
[4]中国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自然区划[J]. 王文卿,周立军. 建筑学报. 1992(04)
本文编号:3538352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架空”与山地地貌(引自《老重庆.巴山夜雨》·Pl)
图2.12川西滇西北地区的邓笼建筑F192.12QionglongBuilding,loeatedinmostareasofwestSiehuan&northwestYUnnan.2.3.3滇黔地区(农耕一渔猎文化区)滇黔地区同巴蜀地区一样,经历了从本土原始文化繁荣到被中原文化同化过程。然而由于其空间分布、自然山地地理以及族群等诸多差异使得滇黔的发展与巴蜀、川西滇西北地区相距较远。巴蜀近中原、川西滇西北近北方游牧文化,而云贵地区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南方,与稻作为主的百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蜀地区一是由于长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往,二则因元明清时期的大量移民,其民族主体基本上以汉族为主(虽然其间曾有过“僚人”占主体的时期),主流文化已由巴蜀的本土文化转为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巴蜀文化,因此文化概貌清晰。川西滇西北地区因为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落后等原因导致文化发展的缓慢甚至趋于停滞,历史时期的民族主体虽有迁徙,但近几百年来民族的居住空间相对稳定而且以藏、
分沿着横断山脉由西北而东南:苗瑶民族则自东而西;百越民族自南而北,分别分布于西南的西部、东部和西南部,体现了历史时期族群迁徙的基本路线。(图2.17、图2.18)参参燕燕图2.18西南民族分布示意F192.18DistributionofethnologiealgrouPsinsouthwestChina(采自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另外,通过人类的体质特征和语言族属研究民族源流的分化组合是当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J]. 吴良镛. 建筑学报. 1999(08)
[2]印度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对话[J]. 戴路,邹德侬. 世界建筑. 1999(08)
[3]查尔斯·柯里亚作品评述[J]. 肯尼斯·弗兰普顿,饶小军. 世界建筑导报. 1995(01)
[4]中国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自然区划[J]. 王文卿,周立军. 建筑学报. 1992(04)
本文编号:3538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3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