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与旅游景观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7-06-29 01:10
本文关键词:稻作文化与旅游景观的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灿烂的五千年的文化河流中,稻作文化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稻作文化就像是一幅铭心难忘的风景画,一首四季流唱的田园骊歌,一尊文化经典的盛世粮仓。在一片片广阔的土地上书画着自己的历史。 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产生于民间生活艺术,是最接近大地气息的一种风俗表现。在当代,人们每天有相当长的时间面对电子墙工作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快节奏的生活使社会交流有了越来越强的空间边界感。随着生活观念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为追求心目中自然生活的样本,旅游渐渐融入了日常百姓的生活当中,使旅游具有了广泛性,应运而生的旅游景观也在迅速的崛起。 本文以江西万年珠溪滨河公园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落脚点,试图从当地的稻作文化中提炼出一些元素介入旅游景观,创造新的场景表现方法。两者的融合,使游客在情感动机上无论是暂时的回避现实还是短暂的怀旧,无论是缓解现实生活压力还是寻找生活可创新的起点,都可以说能或多或少从中找到慰藉、得到放松。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稻作文化是最近接中国人怀旧的样本,,它不仅具有田园的自然清新,还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很多民俗文化都与稻作生产密切相关,稻作文化为人们起到了一个调节作用,它以大地色的包容性让生命得到复苏,没有夸张的造型与色彩,没有刚硬的线条与结构。它的出现是为渴求返璞归真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场所,是开始怀旧和对原有生活进行探索创新。这是存在于中国人乡土性中的一种大地情怀,是几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传统根性。 文章对稻作文化与旅游景观两者的融合的可能性、挑战性、必要性、以及具体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都做出了分析研究,稻作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媒介,介入旅游景观这一实际的物质场景中,需要构建一些新颖的体验性、互动性的项目才能营造出真切的体验氛围。这是对两者融合发展提出的一些创新和归纳,同样对当代景观的发展模式也是一个新的思考,为当下城市改造、建设、创新提供新的思路、灵感和创作的手法。
【关键词】:稻作文化 旅游景观 民俗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6;K9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前言10
- 1.2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其意义10-12
- 1.2.1 背景10-11
- 1.2.2 目的11
- 1.2.3 意义11-12
- 1.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4.1 实地调研法12
- 1.4.2 文献查阅法12-13
- 1.4.3 归纳演绎法13
- 1.4.4 实例例证法13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5
- 第二章 稻作文化与旅游景观解析15-26
- 2.1 稻作文化的体现形式15-19
- 2.1.1 生产生活方式15
- 2.1.2 民俗和信仰15-17
- 2.1.3 节日饮食17-18
- 2.1.4 民间文学18-19
- 2.2 稻作文化成为旅游景观的可能性19-20
- 2.2.1 稻作文化具有传统根性19-20
- 2.2.2 旅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物20
- 2.3 稻作文化融入旅游景观的特征性20-21
- 2.3.1 情感性20-21
- 2.3.2 差异性21
- 2.3.3 参与性21
- 2.3.4 真实性21
- 2.4 稻作文化融入旅游景观设计方法21-22
- 2.4.1 构建新颖的体验主题21-22
- 2.4.2 设计互动性的体验项目22
- 2.4.3 营造真切的体验氛围22
- 2.5 稻作文化融入旅游景观的活动策划22-26
- 2.5.1 策划原则23
- 2.5.2 活动的策划目的23
- 2.5.3 活动策划内容23-26
- 第三章 江西万年珠溪滨河公园规划设计26-44
- 3.1 万年城市背景分析26-28
- 3.1.1 万年的地理位置26
- 3.1.2 万年的稻作起源26-27
- 3.1.3 万年稻作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27-28
- 3.2 珠溪滨河公园建设基础28-30
- 3.2.1 自然条件分析28
- 3.2.2 建设的优劣势及对策28-29
- 3.2.3 珠溪滨河公园建设的必要性29-30
- 3.3 珠溪滨河公园主题定位30-31
- 3.3.1 宣传展示30
- 3.3.2 休闲娱乐30
- 3.3.3 生态康体30-31
- 3.4 珠溪滨河公园规划依据31
- 3.5 珠溪滨河公园规划目标31-32
- 3.6 珠溪滨河公园功能分区32-42
- 3.6.1 分区原则32
- 3.6.2 分区内容32-42
- 3.7 珠溪滨河公园植被景观设计42-44
- 3.7.1 设计原则42
- 3.7.2 设计内容42-44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作者简介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香;;浅论文化旅游的体验性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2 庞伟;;“花石纲”析——兼及中国传统园林思考[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1期
3 佘依爽;;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3期
4 胡立耘,李子贤;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上)[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5 胡立耘,李子贤;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下)[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6 玄松南,陈惠哲;中国稻文化纪行 (一)畲族稻文化[J];中国稻米;2002年05期
7 王欣;闵庆文;吴殿廷;王旭海;;基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8 辛业芸;魏科;雷蕾;;袁隆平:实现梦想的背后[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年10期
9 谭广文;;广州小园圃的营造特点浅析[J];广东园林;2006年03期
10 丁山;;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J];江苏建筑;2006年06期
本文关键词:稻作文化与旅游景观的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9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