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村域社会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本文关键词:高黎贡山村域社会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局域社会生态系统 系统组分 空间结构 高黎贡山
【摘要】: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复杂适应系统,了解其组分、结构和成因是探究系统机理及规律的基础。选取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的3个自然村,基于SPOT-5卫星影像和实地斑块调查结果,分析村域社会生态系统(Village SES,V-SES)景观组分构成;通过7个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分析V-SES空间结构。在比较不同海拔V-SES景观组分和空间结构异同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参数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导致V-SES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3个V-SES均为高度依赖于种植业的典型农耕社会生态系统,但其组分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低海拔的芒晃村系统组分最单一,而中海拔的芒岗村组分类型最丰富;其空间结构的差异则表现在景观形状复杂性、空间格局和景观连接性等方面,且均呈现出高海拔的汉龙村和中海拔的芒岗村位于两端、低海拔的芒晃居于二者之间的态势。导致V-SES差异的成因,既有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也有人口压力、市场需求和外部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还有系统内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原因。
【作者单位】: 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局域社会生态系统 系统组分 空间结构 高黎贡山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00080,31060077)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09CI98)资助~~
【分类号】:P901
【正文快照】: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求对社会经济要素和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整合研究。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是人类社会子系统与其环境子系统在特定时空有机结合的产物[1-4]。SES中人是其主体要素[5-6],从事的一切活动只有遵守自然演化、社会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杨新军;刘文兆;;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2 谭江涛;章仁俊;王群;;奥斯特罗姆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总体分析框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2期
3 徐飞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低碳经济探微[J];世纪桥;2011年05期
4 蒋维;王俊;杨新军;刘文兆;;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初探——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5 汪兴玉;王俊;白红英;刘文兆;孙晶;;基于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1期
6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7 王俊;张向龙;杨新军;刘文兆;汪兴玉;;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8 叶峻;关于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叶峻;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徐tq;祁元;齐红超;林长伟;;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下区域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建模研究[J];中国沙漠;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3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6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7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8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9 郑纯辉;赵杰;;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0 董谦;刘秀娟;王军;;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10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攀;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浩;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华炜;论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妍竹;基于成本平衡关系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孟春梅;企业技术生态化的哲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益娥;;生态农业产业群发展模式研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2 沈永平,王根绪,吴青柏,刘时银;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3 战金艳;邓祥征;赵涛;;甘肃省庆阳市景观演替情景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3期
4 王小丹,钟祥浩,范建容;西藏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规律[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5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6 叶峻;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社会生态学——兼议“生态系人”的特点和品质[J];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7 谢永;张仁陟;;基于生态阈值带理论的废渣地稳态转换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年02期
8 刘永,郭怀成,王丽婧,戴永立,张秀敏,贺彬;环境规划中情景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9 年跃刚;宋英伟;李英杰;孙艳妮;聂志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与生态恢复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10 马世骏;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略论现代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冬萍;社会生态系统的存在、演化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05期
2 李生志,王顺兵,李国东,,李朝曦;协调发展 优化环境──河北省社会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3 叶峻;试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最优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衡孝庆;;技术创新的社会生态系统[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04期
5 孙彦泉;生态平衡的哲学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6 张忠伦;对社会生态系统仿真研究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08期
7 叶峻;关于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蔡正帮;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J];四川环境;1995年04期
9 谭江涛;章仁俊;王群;;奥斯特罗姆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总体分析框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2期
10 叶峻;;从自然生态学到社会生态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建军;;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的几个问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余永贵;郭艳;危力秀;罗建国;;论心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A];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3 赵士发;;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的可能——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茂拾;我国企业家需要适宜的生态位[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2 顾孟潮;环境生态意识与城乡建设的科学决策[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可兴;关注环境安全[N];中国环境报;2000年
4 吴海民;破除开发区认识上的几个误区[N];发展导报;2001年
5 鲍强;“旱区环境社会学”[N];中国环境报;2002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童石军;文明生态村:农民全面奔小康的有益探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李昕辉;做一个合格企业公民[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北京慧通开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志友;中国企业家应是中华精神的倡导者[N];中国文化报;2004年
9 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 李健 陈静;旅游主体视角下的旅游健康与健康旅游(上)[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王成;城市森林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N];阿克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关晓兰;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赵有翼;两型社会理论体系构建与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3 鲍翊平;P2P环境下演化的信誉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维;网络社会生态系统中网民与网络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纪芳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当代社会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姚敏;网络社会生态系统的驱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郡;社会生态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娟;网络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王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网络社会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徐飞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曾冬梅;自闭倾向儿童游戏治疗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江山;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区域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刘新宇;社会生态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的解析与构建[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28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2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