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属性模型在师范院校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19 15:19

  本文关键词:属性模型在师范院校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属性模型 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 人文地理


【摘要】:师范院校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师范院校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属性理论构建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模型和方法对师范院校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师范院校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 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
【关键词】属性模型 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 人文地理
【基金】:2012年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编号:2012A087)
【分类号】:G652;K901-4
【正文快照】: 在师范院校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人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开展评价,掌握各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和缺点,为教师提供有用的参考,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绩效考核联系,那么评价必须公正、客观,这就要求评价方法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志丹;房丽娜;;基于神经网络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专家评价[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林仁炳;;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孝坤;冯维波;翁才银;高鑫;;人文地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5 万玉成;严斌辉;王金德;;基于属性数学模型的试卷质量综合评价方法[J];大学数学;2009年03期

6 王秀良;;基于属性数学模型的公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李黎;谢敏芳;;有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年06期

8 邓咏梅;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2期

9 郭奇;;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属性识别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06期

10 王亚伟;张香伟;王建平;;基于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炜,汪菁;建筑设计方案的属性综合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2 丁声荣;霍艳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未确知—AHP综合评估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3 汪晓静;陈锁忠;赵修军;;基于熵权的地下水源地水质属性识别模型[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4 宋君;张生;李畅游;刘文婷;;乌梁素海夏季水质污染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5 陈晶;买玉斌;王文圣;;基于距离测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6 段晓峰;孙宝年;李加军;许学工;杨树元;谢正磊;;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在水质动态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7 孙喜晨;贺仁亚;封举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属性均值聚类属性支持向量机(AMC-ASVM)[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2期

8 王国平;杨洁;王洪光;;大气环境质量属性识别理论评价模型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9 孔晶晶;金晓英;张江山;;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在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10 夏启华;张江山;陈盛;;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评价三明段沙溪河水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基于熵权属性识别模型的港口水域交通环境风险评价[A];2011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育德;高孟民;殷剑波;陈砚平;庞彦军;;指标权重的一种确定方法[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熊春光;孙喜晨;程乾生;;基于进化规划的属性均值Kohonen自组织网[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4 程承运;宋来忠;;城市建筑火灾危险度的带有AHP方法的属性综合评价[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5 高军省;;集对分析法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张吉军;刘先涛;;区间数多指标群体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研究[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管祥兵;代静;;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汪新凡;袁玲;;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新方法[A];第五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晓燕;魏立平;苗元振;;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系统的定量研究模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史秀志;周健;董蕾;胡海燕;王怀勇;陈寿如;;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岩爆烈度分级预测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广君;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3 李群;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程锋;基于GIS与决策模型整合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系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林春艳;多种环境下的证券投资组合优化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陈大雄;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研究——兼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中南大学;2004年

7 王旭;科技型企业创生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晓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测度与决策及其预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宿伟玲;战略联盟若干理论及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杨明;光纤智能结构的软计算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昌燕;G2B网上拍卖过程行为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郝继梅;基于隶属度非线性转换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先鑫;面向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任务分配机制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邢立娟;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的劣化评价预测和维护决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邓睿清;白洋淀湿地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夏树威;矿区在役储、装、运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小龙;基于情景分析的应急路径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丁芳;农村基础建设融资决策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马重霄;安全—质量—费用—工期多目标的集成管理[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张林;本科外科护理学试卷质量分析与评价[D];辽宁医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张峰;胡艳连;;模糊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林仁炳;;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程艳艳;;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5 余常贵;王文秀;;模糊数学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1年01期

6 邹林全,徐璐;试卷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何佩敖,张忠孝;我国动力用煤结渣特性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1987年02期

8 何德忠,刘静楠,张素荷;基于神经网络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吴跃章,孔令驹,贺勇;公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评价模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梅德平;;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新凡;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爽;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德芹;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及案例分析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巍巍;孙永光;陈永林;;探析师范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理素质渗透[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16期

2 李权国;张_";康玲;;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GIS教育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春芬 ,王恩涌 ,张同铸 ,武吉华 ,刘树人 ,陈尔寿;我国地理教育三十年[J];地理学报;1980年02期

4 张文奎;;日本大学地理系的人文地理学教育——兼论我国师范院校地理系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人文地理;1988年01期

5 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文地理学[J];人文地理;1988年02期

6 瞿宁淑;中国地理学会召开地理教育学术讨论会[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7 瞿宁淑;如何培养为“四化”服务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等院校地理系课程设置讨论会[J];地理研究;1982年04期

8 董新;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会第二次会议在南京召开[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地理教师培养目标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魏艳;我国高师院校地理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3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63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b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