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
【摘要】: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 感知与认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48) 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12JJ7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1YJCZH210)
【分类号】:K901
【正文快照】: 3.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衡阳421002)1引言关于“景观”的研究国外开展得比较早。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地植物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1]。随后,美国地理学家索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2 胡最;刘沛林;陈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3 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邓运员;申秀英;胡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4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5 胡最;刘沛林;申秀英;刘晓燕;邓运员;陈影;;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6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7 邓运员;杨柳;刘沛林;;景观基因视角的湖南省古村镇文化特质及其保护价值[J];经济地理;2011年09期
8 郑文俊;;游船旅游者对漓江景观的期望与感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希军;赵晓英;刘玉桥;陈存友;;传统农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2 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3 李春涛;汪兴毅;;基于“嫁接”理念的皖南古村落景观整治规划研究——以绩溪县仁里村新农村建设景观整治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4 冯淑华;沙润;;古村落场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5 胡海胜;唐代剑;;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6 李凡;;GIS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7 胡最;刘沛林;陈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8 胡最;刘沛林;申秀英;邓运员;李伯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6期
9 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邓运员;申秀英;胡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10 谢莉;杨载田;;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最;刘沛林;;聚落景观基因的可视化特征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邓运员;郑文武;刘沛林;;基于GIS的凤凰古城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3 刘松龄;;形态-功能-文化:广州骑楼街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4 张颖岚;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毕晋锋;生态哲学视阈下的五台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7 何峰;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罗晶;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产生与演变[D];江南大学;2013年
9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清华大学;2012年
10 车亮亮;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静;传统民居墙体原生材料与构成形态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小洋;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景观营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学;2011年
5 路爽;非物质文化景观格局的地学图谱研究体系:理论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文萍;潍坊新农村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7 钟乐;江西风景名胜区村落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8 毕明岩;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周琦;景观导向型产业空间分类开发的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刘楠;近代广州骑楼装饰的文化地域性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庆;卢丹丹;张叶廷;;GIS三维可视化在数字文化遗产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1期
2 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3 霍耀中;刘沛林;;流失中的黄土高原村镇形态[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4 龙鲜明;;从阳山古村看湘南传统民居村落的生态设计意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冯淑华;沙润;;古村落场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6 胡海胜;唐代剑;;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7 王伟星;龚建华;;地学知识可视化概念特征与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4期
8 胡最;刘沛林;陈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9 陈燕;齐清文;杨桂山;;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10 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立德;;湘南古村落的特色与保护——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宏;湘西山地村落形态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力;;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综述[J];中国园林;1991年04期
2 ;创作实例四:各取所需 景由心生[J];宝藏;2008年05期
3 陈建国;;浅析广西民间聚落景观的特征与文化内涵[J];作家;2013年24期
4 曹颖;余炯;林炳尧;;钱塘江景观与文化关系初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6年03期
5 郭良;;重庆城市滨江连续开放景观带构想与建议[J];装饰;2010年10期
6 陈兆倩;;江南水乡景观的保护性开发——以无锡“水弄堂”为例[J];艺术教育;2012年07期
7 赵中建;;户外媒体景观的规划体系[J];大众文艺;2012年04期
8 陈曦;;高校商业空间的基本形式与景观特征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08期
9 付华;;昆玉河沿岸景观的文化延续性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关乐;;行走中的丽江印象——贯通古今的景观理念与意蕴之我见[J];艺术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谢l動,
本文编号:563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6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