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我国世界遗产特征分析及空间分布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3 00:19

  本文关键词:我国世界遗产特征分析及空间分布原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世界遗产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 中国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分析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运用Excel及GIS软件,详细分析了我国世界遗产的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形成各种空间分异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界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各类型世界遗产在东中西部、南北地区、三级阶梯等地理区域上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世界遗产的分布受到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单位】: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西藏旅游研究所;
【关键词】世界遗产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 中国
【基金】:校内科研项目(14my Q04,13my QP02)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12BGL001)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XC13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XZJA630001)
【分类号】:G122;K901.6
【正文快照】: 在地球亿万年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让世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同样,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也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这些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很有可能就成为今天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充霖;文先明;;从传统GDP到可持续发展GDP的历史性转变——可持续发展GDP研究及对中国的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蒋捷;杨昕;;基于DEM中国地势三大阶梯定量划分[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1期

3 李震;杨永春;;基于GDP规模分布的中国城市等级变化研究——等级结构扁平化抑或是等级性加强[J];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4 谢勇;;浅析中国三级阶梯水资源量的分布[J];甘肃科技;2013年21期

5 于萍;;中国世界遗产的环境保护策略研究[J];环境保护;2008年16期

6 冷志明;麻先俊;;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经济地理;2009年04期

7 刘振礼;世界遗产保护若干问题思辨[J];旅游学刊;2005年06期

8 马月伟;;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研究[J];绿色科技;2013年04期

9 王京传;李天元;;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冲突、调和、协同[J];旅游学刊;2012年06期

10 胡海胜;魏美才;唐继刚;张福庆;郑艳萍;;庐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模拟[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阳次中;3S技术支持下的黄山风景区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慧;刘小蓓;;甘肃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特征及申报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2 任远;熊康宁;肖时珍;;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郑伟;范燕敏;;喀纳斯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4 郭孟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J];北方文物;2008年03期

5 胡春华;游晓兰;;公众参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基础及制度安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别金花;;世界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商业化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张媛媛;;“申遗”现象与我国世界遗产保护[J];长江文化论丛;2009年00期

8 李冈原;;意大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威尼斯为个案[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单霁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10 李文华;刘某承;;论自然遗产地保护[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欣欣;;博物馆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军民;张玉敏;;土地紧缺视角下的高速公路建设研究——以山东省高速公路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刘子琦;熊康宁;肖时珍;;贵州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人类对喀斯特洞穴的利用[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高强;杜芳娟;;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王洋;;国内遗产旅游研究22年——《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动态[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苏丛柏;;无损检测技术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墙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陶信平;;我国古都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西安为例[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9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庄优波;;美国国家公园界外管理研究及借鉴[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宋暖;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平;制度约束与中国城市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华明;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法律保护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王嘉学;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10 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鹏;关于我国世界遗产中的景观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闵薇;云南沧源岩画数字化传承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颖;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宋云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孙硕;我国世界双重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汪婷;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冯璐;云台山地质公园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陈艳;中国世界双重遗产地武夷山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徐华;冯骥才散文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峰;;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2 王长荣;黄山地质探讨[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3 周秉根;;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特征与古环境分析[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4 张理华;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周秉根,潘宝林,王心源,张建春;黄山新构造运动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6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李玲;张振文;;阜新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8 陈耀华,赵星烁;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田奇凡,,阎海平,刘燕,李新彬,范兆飞,何利群;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10 蒋惠忠,邹立芝,李绪谦,张洁,赵淑云;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瑞英;3S技术支持下的九寨沟核心景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及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闵婕;基于GIS与RS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琳;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李伟;黄山风景区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危险性评估[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刘香伟;基于改进型BP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分类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施瑞良;基于3S的朔州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2 孟华,秦耀辰;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外部性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束义明,李莉;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朱强;李伟;;遗产区域:一种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新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5 苏荣誉;;论自然与文化遗产问题[J];文化学刊;2007年02期

6 刘庆余;李娟;张立明;王乃昂;李钢;;遗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社会文化视角[J];人文地理;2007年02期

7 沙中土;;非洲遗产:被遗忘的角落[J];地图;2007年05期

8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国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甘丽;邓莹;;我国遗产资源制度管理模式探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7期

10 彭兆荣;;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磊;;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宽度和层次构建研究——以左云摩天岭长城段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孟宪民;优势·成就与问题·差距[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遗产资源的经济学特征[N];经济参考报;2002年

4 刘红婴;为世界遗产竖起法律的盾牌[N];中国建设报;2004年

5 文博;中意文化遗产中心项目顺利启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记者 李佳鹏;《国家遗产名录》不设终身制[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特派记者 陆成钢;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最稀缺的资源[N];嘉兴日报;2006年

8 苏荣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N];学习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陈香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兼任教授 徐苹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生态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陈昌笃;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梅宝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N];周口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肖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姣;长江三峡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2 唐巧;风景区河流廊道遗产体系构建[D];西南大学;2012年

3 沙迪;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4 杜娟;“潇湘八景”遗产廊道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年

5 史维;政府在大型赛事遗产开发利用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6 毕耜安;上海市政府对大型赛事遗产开发利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鲍展斌;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D];浙江大学;2002年

8 梁中荟;西安文化产业与遗产保护规划的发展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9 段秋岑;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10 姜成勇;无锡市民族工商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4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64417.html

上一篇:拯救“乡愁”  
下一篇:山间铃响茶马道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