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7:06
本文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
【摘要】:中世纪暖期(公元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一次百年尺度上的暖期波动,对这一时段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加强对现代气候增暖过程中所引起的相关问题的认识。本文以渤海沿岸延芳淀变迁为例,旨在研究中世纪暖期气候对沿海水环境影响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重建延芳淀地区辽代之前、辽代、辽代以后的水环境变迁情况。即:辽代之前,研究地区处于漯水和潞水两条河流下游漫流区,是一个典型的河网沼泽平原;辽代,出现积水现象,形成湖泊;辽之后,渐渐地由成片湖泊解体为几个较小的湖泊,最后被开垦为农田。其中,辽代是延芳淀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并重点重建这一时期延芳淀积水四至范围,以及通过辽代捺钵等政治活动反映的延芳淀大湖景观。重建永定河在魏晋南北朝、唐、宋辽、以及元这四个时段流路位置,发现永定河在北魏时期和辽、宋、金时期的河道经过延芳淀发育区域。其它时期的河道则不在研究区域内。北魏研区域是河网密布的冲积扇平原的景观并没有形成成片的水域。而辽、宋、金时期区域发育形成延芳淀。由此看来永定河在研究区发育的两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景观。这表明永定河河道变迁可能并不是影响延芳淀形成的主导因素。湖泊形成扩大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能是气候变化。结合已有研究表明中世纪暖期苏北海岸,太湖沿岸、杭州湾地区出现海岸线后退现象同延芳淀积水有很好的同期性。中国东部沿海海岸向后退和沿岸积水现象,可能和中世纪暖期渤海海平面上升波动有关。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 延芳淀 海平面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7-9
- 1.1 研究目的7
- 1.2 研究意义7-9
- 2. 学术史回顾9-15
- 2.1 中国湖泊变迁研究现状9-11
- 2.2 中国近2000年来海平面变化研究现状11-15
- 第一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方法15-19
- 1. 研究区域概况15-16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16-17
- 2.1 研究资料16
- 2.2 研究方法16-17
- 3. 区域的选择17-19
- 第二章 历史时期延芳淀的变迁19-29
- 1. 北魏古漯水漫流区19-20
- 2. 辽代延芳淀的形成20-25
- 2.1 辽代延芳淀湖泊范围20-23
- 2.2 从辽春捺钵看延芳淀地区景观23-25
- 3. 辽金代以来延芳淀积水消失25-26
- 4. 从o7县沿革看延芳淀变迁26-29
- 第三章 永定河变迁对延芳淀形成的影响29-35
- 1. 历史时期永定河的变迁29-32
-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定河河道29-30
- 1.2 隋唐时期永定河河道30
- 1.3 辽、宋、金时期永定河河道30-31
- 1.4 元代永定河河道31-32
- 2. 永定河变迁与延芳淀的关系32-35
- 第四章 中世纪暖期与延芳淀积水关系35-43
- 1. 湖泊扩大的暖期气候背景35-37
- 2. 造成研究区积水原因分析37-38
- 3. 沿海高海面现象在中国东部沿海的一致性38-43
- 3.1 苏北沿海岸线后退38-39
- 3.2 太湖流域积水现象39-40
- 3.3 杭州湾南北岸两岸的后退40-43
- 结论与讨论43-45
- 参考文献45-53
- 致谢53-5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彭熹,张保珍,杨文博;青海湖冰后期水体环境的演化[J];沉积学报;1988年02期
2 左军成,于宜法,,陈宗镛;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原因的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5期
3 李炳元;王苏民;朱立平;李元芳;;12kaBP前后青藏高原湖泊环境[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S1期
本文编号:711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71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