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国山岳景区空间分布与形成因素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29 15:28

  本文关键词:中国山岳景区空间分布与形成因素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山岳景区 旅游资源评价 空间分布 形成因素 潜在区域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岳景区是旅游景区中一种重要的资源类型。为了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缓解旅游景区在假日时的爆满的状况,促进中国山岳景区协调发展。因此对我国山岳景区大尺度空间特征分布和形成因素分析评价,尝试寻找我国潜在旅游区(点)对我国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460个山岳景区旅游数据,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和面积数据,利用ArcGIS建立山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的数据库,对山岳景区从地貌、行政区域、山岳景区规模度和人均占有率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得出中国山岳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布的原因。根据不同等级山岳景区的气候类型、地质岩性、地貌类型以及大地构造对比分析,总结得出中国优越山岳景区的气候类型、地质岩性和地貌类型;根据山岳景区的空间分布和形成因素进行评价,尝试寻找中国山岳景区潜在旅游区。 研究表明: (1)山岳景区集中分布在第三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空间分布疏密程度和“胡焕庸线”人口数量相吻合。具体呈现两个核心,两条线。两个核心: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京津唐区域。两条线:山岳景区集中分布在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上。第一分界线是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华山、武当山、神农架、张家界;第二条分界线是祁连山、横断山脉。 (2)中国山岳景区按行政区空间分布特征:资源密度呈现不平衡状态。资源密度最大的是四川省、山东省、安徽省。资源密度最小的是上海市、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 (3)中国山岳景区规模度空间分布特征:山岳景区规模度从东往西可以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第二阶梯为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其他省市为第三阶梯。 (4)中国山岳景区人均占有率空间分布特征:虽然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山岳景区数量多,但是在人均占有率指标上却呈现不一样的情况。中国山岳景区人均占有率最高的区域为北京市,人均占有率最低的区域是上海市、广东省、台湾省。 (5)中国山岳景区潜在旅游景点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山岳潜在旅游景区,现今尚未开发。共有25个,,分别是玛卿岗日、大娄山、北山、冈仁波齐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洋山、乔戈里峰、可可西里山、冷龙岭、六盘山、六万大山、龙门山、念青唐古拉峰、梅里雪山、雀儿山、日月山、沙鲁里山、希夏邦马峰、雪峰山、洛子峰、年宝玉则、三奥雪山、南迦巴瓦峰、贡嘎山、稻城三神山。第二类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山岳潜在旅游景区,现今开发程度低,待进一步开发。共有8个,分别是管涔山、猫儿山、岷山、哀牢山、高黎贡山、无量山、乌蒙山、武陵山。第三类以休闲度假为主要需求的山岳潜在旅游景区,现今尚未开发。具体山岳潜在旅游景区有4个:武功山、大庾岭、九龙山、九岭山。
【关键词】:山岳景区 旅游资源评价 空间分布 形成因素 潜在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90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山岳景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13-20
  • 1.2.1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13-17
  • 1.2.2 国内山岳景区评价研究进展17-19
  • 1.2.3 我国山岳景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9-20
  • 1.3 基本概念的确定20-22
  • 1.3.1 山岳景区概念20-21
  • 1.3.2 山岳景区旅游资源评价概念21-22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22-25
  • 1.4.1 研究目的22
  • 1.4.2 研究内容22-25
  • 第二章 研究数据、方法及技术路线25-29
  • 2.1 数据来源25
  • 2.2 数据处理25-27
  • 2.3 研究方法27
  • 2.4 技术路线27-29
  • 第三章 我国山岳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29-47
  • 3.1 山岳景区按地貌空间分布特征29-34
  • 3.2 山岳景区按行政区空间分布特征34-40
  • 3.2.1 5A 级山岳景区省际空间分布36
  • 3.2.2 4A 级山岳景区省际空间分布36-37
  • 3.2.3 3A 级山岳景区省际空间分布37-38
  • 3.2.4 2A 级山岳景区省际空间分布38-39
  • 3.2.5 A 级山岳景区省际空间分布39-40
  • 3.3 山岳景区规模度和人均占有率分析40-44
  • 3.3.1 中国山岳景区规模度42-43
  • 3.3.2 中国山岳景区人口占有率43-44
  • 3.4 本章小结44-47
  • 第四章 山岳景区形成因素分析47-57
  • 4.1 山岳景区气候因素分析47-50
  • 4.2 山岳景区地质因素分析50-52
  • 4.3 山岳景区地貌因素分析52-55
  • 4.4 中国优越山岳景区55-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我国山岳景区旅游资源评价57-69
  • 5.1 山岳景区旅游资源潜力评价指标57-60
  • 5.2 山岳景区潜在旅游区域60-61
  • 5.3 山岳景区潜在景区(点)61-67
  • 5.4 本章小结67-69
  • 第六章 结束语69-73
  • 6.1 主要结论69-70
  • 6.2 创新点70-71
  • 6.3 展望71-73
  • 附件73-79
  • 参考文献79-85
  • 致谢85-8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桂;吴文浩;;基于AHP分析法的徽州文化旅游资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2 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3 杨雯;刘洪利;赵文吉;;基于GIS的延庆县村镇民俗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03期

4 胡海胜;王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5 雍万里;;武夷山风景区划及其旅游资源评价[J];地理科学;1984年03期

6 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7 龚明权;马寅生;田明中;陈英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地球学报;2009年03期

8 王莹,王铮,黎华群;旅游资源的GIS评价系统[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9 张理华,周秉根,万荣荣;九华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4期

10 秦趣;杨琴;冯维波;;山地城市滨水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构建——以重庆都市区“两江四岸”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本文编号:754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754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d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