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河西走廊绿洲型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21:32

  本文关键词:河西走廊绿洲型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空间点吸引范围模型 加权Voronoi图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城镇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共享。城镇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城镇体系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决定着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以空间相互作用的量化研究来反映城镇空间联系的强弱。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城镇和区域之间,不同性质的城镇组成不同类型的城镇体系,城镇间空间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差异,分析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和演变趋势可以为城镇和区域发展的规划、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绿洲型城镇是干旱区水土资源组合较好的区域,同时也是人类经济活动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水资源的限制,城镇规模总体偏小。空间分布受绿洲分布限制,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和时空演变特征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城镇体系。河西走廊是绿洲型城镇体系的典型代表,对其空间相互作用及时空演变规律的总结研究,能够明确各城镇的发展状况,城镇间的地域差异及演变规律,有利于促进河西走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论文运用因子分析、改进的引力模型、改进的潜力模型和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基于六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别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城镇潜力值和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时空变化方面探讨了1990-2012年河西走廊县域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论表明:①河西走廊城镇综合实力逐年增加,各城镇综合实力大小和涨幅存在差异,嘉峪关市核心地位优势突出。②城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加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小主要受城镇综合实力、城镇行政地位和城镇地理位置的影响。嘉峪关市和肃州区表现出明显的同城效应和强烈的一体化趋势,金川区和凉州区受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明显。③河西走廊城镇潜力分布区域不均衡,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和演变规律显著,嘉峪关市和肃州区潜力值大且增长迅速,空间集聚能力强。④城镇空间吸引范围方向主要受中心地和空间近邻效应指向影响,空间吸引范围的变化,各层次的城镇存在差异。城镇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的面积是影响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空间点吸引范围模型 加权Voronoi图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4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1-12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2-14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14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5
  • 1.4.1 研究内容14-15
  • 1.4.2 技术路线15
  • 1.5 论文重难点15-17
  • 1.5.1 论文重点15-16
  • 1.5.2 论文难点16-17
  •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17-23
  • 2.1 研究区概况17-19
  • 2.1.1 自然环境概况17-19
  • 2.1.1.1 地理位置17
  • 2.1.1.2 气候条件17-18
  • 2.1.1.3 水文条件18-19
  • 2.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
  • 2.2 研究方法19-21
  • 2.2.1 引力模型及其改进19-20
  • 2.2.2 潜力模型及其改进20-21
  • 2.2.3 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21
  •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21-23
  • 3 城镇综合实力测算及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分析23-29
  • 3.1 城镇综合实力测算23-25
  • 3.1.1 数据标准化23
  • 3.1.2 因子分析23-25
  • 3.2 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分析25-27
  • 3.2.1 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时间演变25-26
  • 3.2.2 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空间演变26-27
  • 3.3 本章小结27-29
  • 4 城镇潜力值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29-34
  • 4.1 城镇潜力值的时间演变29-31
  • 4.2 城镇潜力值的空间演变31-32
  • 4.3 本章小结32-34
  • 5 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界定及其时空变化34-39
  • 5.1 城镇空间吸引范围34
  • 5.2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划分34-37
  • 5.2.1 加权Voronoi图的定义34-35
  • 5.2.2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河西走廊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划分35-37
  • 5.3 本章小结37-39
  • 6 结论与展望39-41
  • 6.1 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39
  • 6.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39-41
  • 6.2.1 研究局限性39-40
  • 6.2.3 未来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6
  • 附录46-58
  • 附表1:1990-2012年河西走廊各县(市/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46-52
  • 附表2:1990-2012年河西走廊各县(市/区)空间联系隶属度(%)52-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辛文;;含苞·待放·竞艳[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S1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山;王铮;;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模型及其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孙中伟;;互联网时代中澳间相互作用类型、演变与形成机理[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聂晓英;河西走廊绿洲型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中伟;互联网时代遥远国家中澳间相互作用背景、过程与机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关丽丽;重庆市集聚效应下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4 秦玉;基于GIS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薛景丽;基于GIS和SEM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测度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890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90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c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