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人的地理意识与家乡观念——从欧阳修的“思颖”与“薄吉州”入手
本文关键词:北宋士人的地理意识与家乡观念——从欧阳修的“思颖”与“薄吉州”入手
更多相关文章: 北宋士人 欧阳修 家乡观念 思颖诗 本籍 卒葬地 心安
【摘要】:南宋笔记对欧阳修的"思颖"多有批判,赵翼也说"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考察有关诗文,结合北宋社会政治背景发现,北宋士大夫的不归本籍,缘于他们丰富的地理经历和融通的地域观念,与北宋皇帝对官员的防范、猜忌有关,也出于他们对家族长远发展的考虑,并非鄙薄家乡不愿回去。绝大多数的北宋士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开放、更融通,自认是"东西南北之人"。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能保持无根无住、适性自由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肇始于中唐的白居易的"大抵心安即是家",至北宋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发展。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北宋士人 欧阳修 家乡观念 思颖诗 本籍 卒葬地 心安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0xzw015)
【分类号】:I206.2;K928.6
【正文快照】: 庐陵(江西吉安)人欧阳修与颍州(安徽阜阳)的关系极深:皇yP元年(1049)自请来颍;皇yP四年(1052)到至和元年(1054)在颍丁母忧;治平四年(1067)出知亳州时途经颍州,在颍扩建宅第,修葺旧居,计划于此终老,并将十三首“思颍诗”刻石立于州署。熙宁三年(1070)九月,由青州赴蔡州任时经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梓;科举制度与士人心态[J];寻根;2005年03期
2 罗霓霞;;牡丹和梅花:唐宋士人两种不同的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翟勇;;明代嘉、隆年间松江士人研究[J];江南论坛;2009年03期
4 王松景;;西晋初期士人心态初探——俗世与审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余来明;王勤;;科举废而诗愈昌——科举废黜与元前期江南士人生存方式的转变[J];学术研究;2011年12期
6 李春青;;汉代士人心态与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周玲玲;;汉末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士人心态[J];文艺评论;2012年10期
8 罗宗强;;儒学的式微舆士人心态的变化[J];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9 孙丽华;;论元代士人的归隐意识[J];唐都学刊;1991年02期
10 唐子奕;;两汉经学的应用与士人心态[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宗强;关于士人心态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曹 芊;明代学术史研究的新高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江边;文学思想史扩展的学科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黄云鹤;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张维昭;儒学文化的悖离与回归[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雪飞;明中后期的上海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斌;北宋士人游学生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刘源;“剪灯三话”与明代士人心态嬗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范月霞;士人身份的分裂[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王丽珍;士人形象与文化追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骆耀军;明清之际士人认同的转变与重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靳晴;六朝小说与士人生活状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丽萍;士人自觉意识的开端[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海兴;汉末散文创作及士人心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黄梅;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96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9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