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分析——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本文关键词: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分析——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山区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地域类型 重庆巫山
【摘要】:为探索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特征,以位于重庆东北部岩溶广布的巫山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布测度模型、空间规模测度模型和空间形态测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巫山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巫山县的乡村聚落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空间上呈现县城西北、西南大规模农村聚落集中,东北、东南小规模零散分布的"西热东冷"的格局;在空间形态上,巫山县西部区域连接性好,但形状不规则,复杂程度高,东部区域连接性差,复杂程度不及西部区域。整体而言,巫山县的乡村聚落形状规则性差,缺乏规划与引导。通过构建乡村聚落空间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巫山县乡村聚落划分为6种类型: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小团块型、低密度不规则团块状、中密度不规则条带型、高密度宽带型、高密度散点型。未来的县域乡村聚落重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加以引导。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市级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溶山区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地域类型 重庆巫山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o:201311006,内陆开放区土地规划和监管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308575,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的区域构建——以三峡库区为例)
【分类号】:K927.19
【正文快照】: 0引言乡村聚落是指一定规模与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人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现象、过程与形态[1]。纵观现有乡村聚落研究的文献,国外的相关研究以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类型分布为基础,向乡村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人口、产业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影响以及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2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屈琼英;彭鹏;;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3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4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5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于涛;肖国珍;;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6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7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8 单勇兵;马晓冬;仇方道;;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J];地理科学;2012年11期
9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01期
10 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刁承泰;张景芬;刘贵芬;申希兵;;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土地整理研究——以重庆江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邢谷锐;徐逸伦;;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3 罗嘉明;;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4 买晓森;杨庆媛;马寅华;王兆林;鲁春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5 彭刚;;基于模糊数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6 杨立;胡曰利;靖磊;;资兴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7 周传艳;陈训;唐金刚;吴克华;杨泊;;不同开垦时间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8 李俊民;倪红雨;;“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以汤阴县南阳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9 苏高华;陈方正;郑新奇;杨斌;;北京市昌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10 丁海波;薛庆林;陶佩君;;基于MIGIS和PRA的村域规划模式探讨——以河北省保定市南奇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家君;刘嘉俊;谢淼;;沿黄典型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以兰考县三个村为例[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田淑敏;沈怡芳;;北京市密云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5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刘方;;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边振兴;王斌;王秋兵;;辽宁省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洪涛;梅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问题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建敏;吴争研;;浅谈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问题[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玲;;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10 谷晓坤;卢新海;;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与整理方向[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3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岩溶高钙环境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杜有新;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特征及氮磷养分有效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欧阳婷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华;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相玉;基于GIS的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估、区划与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苏里;基于GIS技术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张法朋;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孟融;潍坊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董学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杨超;村庄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8 吴静;村镇土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史俊伟;传统村镇入口景观的心理诉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刁承泰;张景芬;刘贵芬;申希兵;;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土地整理研究——以重庆江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赵之枫;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罗玉波,郑琦,陈善春,董春;居民地分布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定量化研究——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J];测绘科学;2005年03期
4 陈勇,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5 路洪海;章程;;后寨河流域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6 冯文兰;周万村;李爱农;张宝雷;;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7 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8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9 朱亮;吴炳方;张磊;;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10 黄富国;城乡居民点规模和结构的调整[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家君;时慧娜;吴殿廷;;我国典型经济强村的村域经济类型探讨——以历届“中国十佳小康村”等55个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1期
2 马丽;方修琦;;清代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空间格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03期
3 白如山;王晓文;蔡朝双;;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空间发展格局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王宁;桑广书;;中国天然气进口的空间格局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5 吴承忠;韩光辉;;元大都休闲文化景观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彭丽;秦趣;苏维词;;重庆市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乔家君;;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8 王姣娥;莫辉辉;金凤君;;世界机场空间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9 彭颖;陆玉麒;;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2010年05期
10 孙中伟;路紫;贺军亮;;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J];人文地理;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张增祥;;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杜洋;徐慧;;南京市各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郜晓雯;任帅;李思远;曹广忠;;北京市家装建材市场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家鹏;;湖北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肖风劲;张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相关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兰安军;潘祖燕;文锡梅;;基于GIS的贵州喀斯特坡立谷空间格局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7 罗文光;;永安市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国华;贺艳华;;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的形成机理与调控机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勇;;基于生态安全的珠三角城镇群生态空间格局[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候西勇;;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彦鑫;建设部高官批评遵义会议旧址空间格局遭破坏[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边峰;陕西加快建设关中一小时经济圈[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3 记者 孙晓梅;海盐未来五年工业发展架构框定[N];嘉兴日报;2005年
4 记者 林燕英 江泽丰 通讯员 冯继妍;《中山市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评审[N];中山日报;2006年
5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霍光;古街区类景区的格局解读与开发运作(中)[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实习生 楼佳莹邋记者 孙磊;“至少有80%”[N];杭州日报;2008年
7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霍光;古街区类景区的格局解读与开发运作(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杨开忠;西部开发要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N];经济日报;2003年
9 曾一智;原日本宪兵队道外分部东楼被拆毁[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N];消费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祖宏;西藏人口分布变动与其城镇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姜曙千;湘西北岩溶山区降水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圣法;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钱敏;基于知识表示与推理的城乡用地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D];南京大学;2013年
9 陈延斌;山东省外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城市网络体系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傅萃长;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空间格局与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君;湖州地区新农村空间格局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虎陈霞;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付桦;长江三角洲会展业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延;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晓波;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吴永生;江苏省城乡统筹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姚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8 杨晓华;深圳仙湖数字植物园空间格局分析与制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9 肖雄;跨国并购的产业模式和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谷加存;采伐干扰对次生林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7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9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