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分析
【摘要】: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石棉为3个核心呈核心-边缘梯级结构模式特点;(3)H-H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在安宁河谷一带,L-L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于大小凉山一带,西昌、石棉呈现H-L空间关联模式;(4)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自然环境宜居度、经济宜居度、社会宜居度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关键词】: 川西南 山区聚落宜居性 空间差异分析
【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方向性项目(KZCX2-EW-3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350、41101552)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2013)
【分类号】:P208;K901.8
【正文快照】: 宜居性研究起源于居住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创立了研究人类聚居的理论,此后国外对城市宜居性研究日渐增多,并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国内关于宜居性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墉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许多学者如陈浮等[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斌涛;陶和平;刘邵权;史展;郭仕利;;山区交通通达度测度模型与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2 万鲁河;王绍巍;陈晓红;;基于GeoDA的哈大齐工业走廊GDP空间关联性[J];地理研究;2011年06期
3 刘旺,张文忠,刘长岐;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J];华中建筑;2004年01期
4 许旭;金凤君;刘鹤;;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3期
5 李建豹;白永平;罗君;黄永斌;;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6 陈浮,陈海燕,朱振华,彭补拙;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红蕊;李志强;蒋庭菲;;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2 潘安;李铁松;魏菲菲;徐鹤鸣;;南充市人居环境现状评价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3 付晓;张景秋;尹卫红;;公众参与的宜居北京公园绿地满意度调研与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娜娜;张杨波;;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市居住品质评价[J];长江论坛;2011年02期
5 高晓路;;居住环境的价值化评价及其实践意义[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6 张仁开;长沙城市人居环境现状评价[J];城市问题;2004年02期
7 陈春;吴智刚;;城市人居环境定级方法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6期
8 易峥,阎小培,周春山;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9 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余建辉;;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10 周侃;蔺雪芹;申玉铭;吴立军;;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2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3 汪鑫;王沣;;区域规划中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冀中南区域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武永祥;基于价值理论的住区开发和谐整合及效率提升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刘满芝;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规模和布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6 赵志刚;区域农业资源评价与农业景观单元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赵宏波;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平路;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微;基于生态因子的辽宁省人居环境居住适宜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贝贝;基于WebGIS的城镇人居环境多维统计方法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慧;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伟;长沙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调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莹;河南省方城县城关镇人居环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苏清委;山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9 贾蕾;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涛;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对比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1期
2 张文忠,刘旺;北京市住宅区位空间特征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3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4 刘贤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J];城市交通;2007年06期
5 胡青峰;张子平;何荣;牛遂旺;;基于Geoda 095i区域经济增长率的空间统计分析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年02期
6 杨家文,周一星;通达性:概念,度量及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7 张文忠;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8 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9 刘承良;丁明军;张贞冰;张红;;武汉都市圈城际联系通达性的测度与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10 宋正娜;陈雯;;基于潜能模型的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雪峰;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陈雅淑;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的适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1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90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