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知海洋七十载——2010年Crafoord奖获得者Walter H Munk教授成就解读
本文关键词:探知海洋七十载——2010年Crafoord奖获得者Walter H Munk教授成就解读
【摘要】:2010年Crafoord奖授予了著名物理海洋学家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Walter Heinrich Munk教授,以表彰他在海洋环流、海浪和潮汐及其在地球动力学中的作用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本文通过介绍Munk教授七十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解读他在物理海洋研究中所取得的部分卓越成就(如揭示了西边界流强化的物理机制,奠定了海浪和潮汐的预测技术,阐明了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来源,提出了描述海洋内波特征的普适谱等),希望能够为中国科学家在科研求索之路上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Texas
【分类号】:K837.12;P731
【正文快照】: 1引言 Crafoord奖是由瑞典著名企业家Holger Crafoord及其夫人Anna Greta于1980年设立的一项国际性科学奖,于1982年正式开始颁发.授奖学科包括数学、地球科学、天文学和生物科学各个领域,每年颁发一次,奖励其中一个学科的杰出成就.由于Crafoord奖评选过程与诺贝尔奖一样,Craf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周伟东;董丹鹏;;大洋环流的诊断计算[J];海洋通报;2007年06期
2 杨阳;周伟东;董丹鹏;;大洋环流的诊断计算(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01期
3 李东辉;王步选;张文静;;水平分辨率对大洋环流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景振华;大洋环流动力学理论的进展[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5 Ann Jochens ,马集遐;全球大洋环流实验[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2期
6 董昌明,袁业立;南大洋环流动力学研究动态[J];黄渤海海洋;1994年04期
7 王赐震,李许花;大洋环流的刚盖模式与自由表面模式的比较(英文)[J];海洋湖沼通报;1994年02期
8 魏泽勋,乔方利,方国洪,崔秉昊,方越,王新怡;全球大洋环流诊断模式研究——流场及流函数[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9 冯士{p;论大洋环流的尺度分析及风旋度—热盐梯度方程式[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10 周天军;张学洪;刘海龙;;大洋环流模式的温盐表面边界条件处理及其影响研究评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东辉;王步选;;水平分辨率对大洋环流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罗德海;卢艳;;负粘性对风驱动的大洋环流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闫晓勇;张铭;;大洋环流模式对1982年印度洋正偶极子的模拟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刘永正;欧衍达;陈旭;马永星;葛啸;;西边界强化模拟实验[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王凯;施心慧;;陆坡非旋转重力羽状流的数值模拟[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陈光泽;张铭;李崇银;;大洋环流对风应力异常响应的敏感性区域研究[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宋海斌;Luis Pinheiro;Barry Ruddick;;地中海涡旋旋臂的地震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魏泽勋;方国洪;崔秉昊;方越;何宜军;;南海输运流函数和海面高度——嵌套于全球模式中的高分辨率中国近海环流模式结果[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永亮;南大洋太平洋扇区风生大洋环境变异与动力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尚真琦;使用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改进LICOM大洋环流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赵昌;波致混合在大洋环流模式中的作用方式[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刘又毓;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与OGCM数值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17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21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