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儒家思想是_《湖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11 18:00

  本文关键词:胡瑗易学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大学》 2013年

胡瑗易学思想探析

普庆玲  

【摘要】:胡瑗是宋代以儒学义理释《易》的开创者,其《周易口义》是儒理宗易学的代表著作。此书深受王弼《周易注》义理易学的影响,但摒弃了王弼以老庄解《易》的取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称,,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而胡瑗始“阐明儒理”,所言甚是。 北宋时期,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影响学术走向的“疑经辨古”思潮,这一社会学术思潮推动了经学的革新,也深刻影响了胡瑗的学术思想倾向和治学特色。他在继承王弼及孔颖达易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易学观,他提出“人更四圣”的说法,肯定周公在《周易》成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周易》上、下经和《系辞》上、下传的分篇问题,胡瑗认为“以简篇重大而划分”,而关于《周易》之名“易”,他专取“变易”一说。 胡瑗释《易》主要采用四种方法,即“引儒经释《易》”、“引史事释《易》”、“引《易传》释《易》”及“引二体之象释《易》”。观《周易口义》一书,胡瑗注解《周易》一书时,引用儒家经典共计一百三十六处,包括《三礼》、《孟子》、《论语》、《尚书》、《诗经》、《孝经》等;引用史事共计七十处,包括上古尧、舜、禹史事,夏、商、周三代史事,春秋、战国史事,秦汉、隋唐史事等;引用《易传》之《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及《说卦传》分别释《周易》的卦名、卦辞、爻辞;胡瑗重视取义说,同时不废卦象。 胡瑗释《易》,注重对经传义理的阐发,他不墨守成规,敢于对前人的错误观点和见解提出批评,甚至予以否定。他对《周易》文本的个别字词进行了质疑和订正,有十七处之多;他批评了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注疏》的解释及有悖儒家思想的见解,有十四处之多。胡瑗批评传统注疏、另辟新解,目的正是阐发义理、通经致用。 胡瑗的易学思想极大而又直接地影响了程颐。胡瑗在易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21;K82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明峰;;“宋初三先生”学术贡献论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杨朝亮;试论宋初“三先生”的政治思想[J];东岳论丛;2002年06期

3 张树俊;;论胡瑗的天人合一与他的自然观[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胡茂连;;论宋初“三先生”对理学的开启作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徐海松;胡援与宋学[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6 刘方;;从唐宋文化转型视野中透视胡瑗思想的价值[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张师伟;;胡瑗易学思想与中庸之道[J];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唐琳;评胡瑗的易学观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2001年04期

9 黄曦;;胡瑗《周易口义》对儒理的阐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树俊;;简论胡瑗的“大中之道”[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洪霞;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郭振香;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胡秋银;刘浩;;论永和人物——以刘惔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乔宗方;;试论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同步历史的自然科学意蕴[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倩;;朱熹在“《诗》教”思想上对欧阳修的借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倩;;欧阳修对朱熹“《诗》教”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汉民;;周敦颐《易》学的宋学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杨朝亮;试论宋初“三先生”的政治思想[J];东岳论丛;2002年06期

3 袁征;北宋改革派教育家胡瑗[J];河北学刊;1989年02期

4 张师伟;;胡瑗易学思想与中庸之道[J];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唐琳;评胡瑗的易学观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2001年04期

6 张树俊;;简论胡瑗的“大中之道”[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郭齐勇;徐复观论礼乐[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8 白新良;明清山东书院述论[J];齐鲁学刊;1992年04期

9 景海峰;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吴奈夫;范仲淹治苏政绩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之斌;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周振威;胡瑗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良;试析《周易》的《彖》《象》二传中的刚健精神——兼论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特征的发端[J];哲学研究;1986年06期

2 郭德全;《周易》与小提琴[J];中国音乐;1990年04期

3 唐明邦;《周易》的忧患意识与自强精神[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4 陈德述;论《周易》的科学原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5 王清德;《周易》与企业经营管理[J];管子学刊;1994年04期

6 郝长江;《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精神[J];晋阳学刊;1997年06期

7 刘玉平;论《周易》思维形式的特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杨达荣;论《周易》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萧汉明;《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J];哲学研究;1984年09期

10 徐道一,丘亮辉;《周易》与自然辩证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华;;《周易》的发展观与生态学原理刍议[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博;;关于《周易》“利见大人”的解释[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李晗蕾;;《周易》与符号学[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宋立林;;前孔子时代的“易教”传统发微[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5 周延良;;“连山易”文献辑要辨证[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6 王圣云;张瑞芳;;《周易》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引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李孟存;;《周易》与晋国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8 蕭聖中;;《周易》古经简本、帛本及通行本续札九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王斌;;《周易》的阴阳观与体育健身养生[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丁润生;;《明夷》卦新解与韬晦思维初探[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 张树俊;[N];泰州日报;2009年

2 特约撰稿人 银笙;[N];陕西日报;2009年

3 邱德亮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孙光荣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余敦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王家忠;[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周山;[N];文汇报;2010年

7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组 执笔 宁佐权;[N];光明日报;2010年

9 记者高艳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记者 郑丽虹;[N];深圳特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霞;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黄新根;《周易》管理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喜艳;《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D];苏州大学;2010年

4 徐瑞;《周易》符号结构论[D];山东大学;2010年

5 邱崇;《周易》语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赵娟;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2年

7 邵志伟;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娅维;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莹;周易古经之比兴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杨生照;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庆玲;胡瑗易学思想探析[D];湖南大学;2013年

2 马兰;从体用看胡瑗的学术和教育思想[D];河北大学;2013年

3 文越;胡瑗的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丁丽萍;胡瑗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之斌;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胡鋆;《周易》的自然科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科学的启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秦欢;从《周易》看意境的生成[D];辽宁大学;2010年

8 孙义文;从“吉”、“凶”两断辞看《周易》的价值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花;试论《周易》美学的思想体系[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宋筱;《周易》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圆的审美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胡瑗易学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37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1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