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白修德政治思想轨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21:10
本文关键词:美国记者白修德政治思想轨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外国新闻记者研究是比较新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而言,多注重于对埃德加·斯诺、爱泼斯坦、史沫特莱等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密切的记者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国内的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在新闻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另一类记者,即与中国共产党政见不合的外国记者。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国内学者对他们的研究一直较少。在这些记者中,美国记者白修德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本文对白修德政治思想轨迹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在外国新闻记者研究方面的空白。 白修德在一生中,其政治思想经历了数次巨大的变化。由于童年时期家庭贫困,他渴望摆脱贫穷,进入精英阶层,哈佛大学给了他这个机会。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白修德在导师费正清的推荐下来到中国,时值抗战,白修德起初为国民党宣传部工作,经历了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后,坚决支持国民党和蒋介石,痛恨法西斯的暴行,但是后来他慢慢发现国民党腐败无能,在访问了中共革命根据地后转而同情共产党。在根据地访问期间,他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二战结束后,白修德来到欧洲,报道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情况,深刻见识到了美国的影响力,他对美国的热爱达到了顶点,同时开始公开宣称自己支持冷战,憎恶共产主义。回到美国后,虽然经历了麦卡锡主义者严厉的调查,但是他依然热爱美国,热爱自由、民主等他所认定的美国价值观,并把这种热爱化作实际行动,在1961年美国大选之后写出《总统的诞生1960》,为美国式民主摇旗呐喊,也真正融入了美国的精英阶层。 学术界对白修德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学者对白修德的回忆和对他的著作的介绍,这些成果主要见于七八十年代的一些报刊杂志上,近些年也有一些类似的作品,但是几乎没有任何突破;另一个方面是对白修德“幻象新闻”风格的研究,这是白修德研究的重要成果,代表作是美国学者乔伊斯·霍夫曼的《新闻与幻象——白修德传》,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本文认为,白修德“幻象新闻”的产生与发展的本质是他政治思想轨迹的变化。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阐述并分析了白修德政治思想的变化轨迹。第一部分分析了童年时期家庭环境对白修德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文重点,论述了白修德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摇摆不定,分析了造成这种动摇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论述了白修德参与战后欧洲重建时对美国价值观在欧洲的影响力的发现;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白修德从欧洲回到美国之后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通过报道总统政治,白修德彻底融入了美国精英阶层。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阅读国内难以见到的白修德的原版自传,在学术界对白修德“幻象新闻”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白修德“幻象新闻”的本质原因——他政治思想轨迹的变化,同时揭示出,不管白修德政治思想如何转变,其核心一直是根深蒂固的美国价值观。本文对白修德这个较少被学术界关注的美国记者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学术界对外国新闻记者研究方面的空白。
【关键词】:白修德 政治倾向 思想变化 幻象新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14.2;K837.1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9
- 绪论9-15
-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9-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三、论文概述12-15
- 第一章 渴望财富:家庭和生活环境对青年白修德政治思想的影响15-19
- 一、复杂的家庭文化背景15-16
- 二、贫困的童年生活16-18
- 三、进入哈佛大学后的经历18-19
- 第二章 在中国报道抗战:徘徊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19-43
- 一、形成对重庆的责任感,倾向于支持蒋介石20-23
- 二、在国民党宣传部的工作23-27
- 1. 发现蒋介石政权的美国色彩23-26
- 2. 发现宣传部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26-27
- 三、西北之行:开始反思国民党政府27-30
- 四、形成同情共产党、批评国民党的政治思想倾向30-42
- 1. 逐渐加剧的思想矛盾30-33
- 2. 周恩来和亨利·卢斯对白修德的影响33-35
- 3. 亲历河南灾荒:矛盾的顶峰35-38
- 4. 访问延安:开始同情共产党38-42
- 五、因同情共产党被迫离开《时代》42-43
- 第三章 参与重建欧洲:坚定地反共产主义43-51
- 一、在《新共和》的短暂经历44-45
- 二、《史迪威文稿》 出版45-46
- 三、准备去欧洲46-47
- 四、观察马歇尔计划实施情况:西欧创造经济奇迹47-48
- 五、彻底放弃共产主义48-49
- 六、走近美国政府,逐步走上精英之路49-51
- 第四章 报道总统政治:彻底融入精英阶层51-55
- 结语55-56
- 附:《探索历史》注释原文56-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白修德与“中原大饥荒”[N];经济观察报;2011年
2 刘宝东;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N];学习时报;2011年
3 谢春涛 主编;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N];光明日报;2011年
4 二毛;两国相交 美食为媒[N];中国经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杰;美国记者白修德政治思想轨迹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马健辉;白修德与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琴琴;抗日战争时期白修德在华的新闻报道研究(1939年-1945年)[D];安徽大学;2010年
4 王光曦;卢斯抗战时期对华报道倾向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张钰;抗战时期美方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和宣传[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贺男;国际友人眼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乡村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冰;“中原大饥荒”与乡村社会[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庞贺峰;抗战时期中外人士的延安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李嘉树;西方人眼中的红色中国[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记者白修德政治思想轨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40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