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李文华: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者

发布时间:2017-08-07 15:08

  本文关键词:李文华: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者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农业发展 瑞典皇家科学院 中国生态学学会 国际协调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化遗产研究 副博士学位 顾问委员会


【摘要】:李文华(1932—),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32年生于山东省广饶县,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是当代中国生态学、生态农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立和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引领中国生态学研究、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走向世界,确立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名誉董事、环境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顾问,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指导委员会主席,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和《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主编。曾任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SCO)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南亚10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轮值副主席,国际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东亚生态学会联盟(EAFES)第一届主席,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UNSCO《自然资源(Nature and Resources)》中文版主编,瑞典皇家科学院《人类环境杂志(AMBIO)》中文版主编,等。主编20余部专著及论文集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等系列丛书,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先后获得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被国务院授予"为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生态农业发展;瑞典皇家科学院;中国生态学学会;国际协调;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化遗产研究;副博士学位;顾问委员会;
【分类号】:G122;K826.3
【正文快照】: 1 成长之路1932年1月15日,李文华院士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里鹊镇的一个7口之家。1936年随家人移居天津,并在天津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194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林学院。大学期间,以优异的成绩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朋飞;高启杰;徐旺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研究[J];古今农业;2008年04期

2 张维亚;汤澍;;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价值判断[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3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通知(第一轮)[J];中国农史;2010年01期

4 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10年06期

5 胡泽学;;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古今农业;2010年02期

6 ;省政协文史委员会调研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况[J];钟山风雨;2010年05期

7 邵刚;卢勇;;“首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南农召开[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苑利;;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J];世界环境;2011年01期

9 闵庆文;;域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J];世界环境;2011年01期

10 邹晶;;农业文化遗产[J];世界环境;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丽娟;王丽坤;;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人文社科与教育学分册)[C];2014年

2 贺志华;胡亮;张一凡;;农业现代化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探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3 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王旭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初步研究[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庞世明;孙业红;魏云洁;刘某承;;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王旭海;;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利;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齐芳;农业文化遗产:留下那首祖辈传唱的歌[N];光明日报;2006年

3 齐芳;专家建议 尽快编制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清单[N];光明日报;2007年

4 李大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保护[N];科技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李大庆;保护文化遗产不能丢了“农业文化遗产”[N];科技日报;2007年

6 记者  宋挺 孙成岩;探索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新路[N];丽水日报;2006年

7 闫松;农业文化遗产亟待“有机”保护[N];大众科技报;2007年

8 王红谊;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N];学习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大庆;农业文化遗产:谁来坚守 谁来传承?[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苑利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 顾军;什么项目可参评农业文化遗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莉;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许会杰;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江梅;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D];长安大学;2015年

4 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维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研究初探[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申作平;耒阳市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敬静芬;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8 曹雪利;汉阴凤堰梯田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5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635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f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