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间组织与乡村教化——以农会、教育会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4-03-30 23:12
20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传入,以及封建社会的逐渐瓦解,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冲击。一方面落后的教育水平、窘困的经济状况、浇薄刁悍的社会风气阻碍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人才的流失,使得乡村发展得不到保障。面对正在遭遇危机的乡村社会,一批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利用各种方式促进乡村发展,其中通过民间组织进行乡村教化是其途径之一。民间组织发展至清季已具备相当规模,组织活动十分活跃,活动范围涉及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领域,且在各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与官方组织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至民国时期,民间组织数量仍呈上升趋势。于近代兴盛发展的民间组织,无论是农会、教育会,还是其他行业组织,其活动范围不只囿于行业活动以及慈善活动,支持农业发展、进行乡村教化、促进乡村建设也是其重要活动之一。基于此,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论文阐述了民间组织与乡村建设之间的联系。在官方组织未完全发挥实效的情况下,各行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建立起民间组织。民间组织能较好的配合官方组织进行社会管理,为政府节省了管理资源,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而获得了政府的官方授权。在取得了政府支持的情况下,...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近代乡村民间组织研究综述
2.近代农会研究综述
3.近代教育会研究综述
4.近代乡村教化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民间组织
2.农会
3.教育会
4.道德培育
5.乡村教化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文献法
3.个案研究法
一、相辅相成:民间组织与乡村建设
(一)乡村社会的败落
(二)乡村建设刻不容缓
(三)民间组织与乡村建设
二、兴教助农:农会与乡村教化
(一)农会之兴
1.农会兴起之原因
2.农会之创设与发展
(二)农会与农业发展
1.农业发展之必要
2.农业发展在于农会组织
(三)农会与乡村教育
1.各界对农会开办农业教育的倡导
2.致力乡村教育,改善乡村状况
3.乡村教育促进农会发展
(四)农会与乡村道德建设
1.对农会会员的道德要求
2.农会改善乡村道德状况
3.农会—乡村教化的有限主体
三、传播新知:教育会与乡村教化
(一)教育会之滥觞
1.推广新式教育的需要
2.传统结社与近代团体的影响
3.新式知识群体的合力推动
(二)教育会发展阶段
1.萌芽初期(1902-1906)
2.取得合法地位(1906-1911)
3.大发展时期(1911-1919)
4.由顶峰至没落(1919-1937)
(三)乡村之自救在于教育
1.乡村社会的变迁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2.乡村教育的使命
3.教育会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石
(四)开展教育活动,关切乡村教育
1.调查、记录学务
2.提出学务议案
3.开展教育活动
(五)重视塑造乡民新人格
1.教育会会员道德要求
2.对道德教育之重视
3.积极协助体育事业发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杭州市农人团体一览表(1929 年)
附录二 杭州市农会一览表(1929 年)
附录三 核准备案各农会一览表(1931 年)
附录四 杭州市农民团体一览表(1932 年)
附录五 核准备案各农会一览表(1932 年)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43080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近代乡村民间组织研究综述
2.近代农会研究综述
3.近代教育会研究综述
4.近代乡村教化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民间组织
2.农会
3.教育会
4.道德培育
5.乡村教化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文献法
3.个案研究法
一、相辅相成:民间组织与乡村建设
(一)乡村社会的败落
(二)乡村建设刻不容缓
(三)民间组织与乡村建设
二、兴教助农:农会与乡村教化
(一)农会之兴
1.农会兴起之原因
2.农会之创设与发展
(二)农会与农业发展
1.农业发展之必要
2.农业发展在于农会组织
(三)农会与乡村教育
1.各界对农会开办农业教育的倡导
2.致力乡村教育,改善乡村状况
3.乡村教育促进农会发展
(四)农会与乡村道德建设
1.对农会会员的道德要求
2.农会改善乡村道德状况
3.农会—乡村教化的有限主体
三、传播新知:教育会与乡村教化
(一)教育会之滥觞
1.推广新式教育的需要
2.传统结社与近代团体的影响
3.新式知识群体的合力推动
(二)教育会发展阶段
1.萌芽初期(1902-1906)
2.取得合法地位(1906-1911)
3.大发展时期(1911-1919)
4.由顶峰至没落(1919-1937)
(三)乡村之自救在于教育
1.乡村社会的变迁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2.乡村教育的使命
3.教育会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石
(四)开展教育活动,关切乡村教育
1.调查、记录学务
2.提出学务议案
3.开展教育活动
(五)重视塑造乡民新人格
1.教育会会员道德要求
2.对道德教育之重视
3.积极协助体育事业发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杭州市农人团体一览表(1929 年)
附录二 杭州市农会一览表(1929 年)
附录三 核准备案各农会一览表(1931 年)
附录四 杭州市农民团体一览表(1932 年)
附录五 核准备案各农会一览表(1932 年)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43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943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