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00:05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最艰巨也最紧迫的社会问题。由于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后劲缺乏,中国社会事实上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一方面城市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渐繁荣,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农村却仍然保持着相对贫穷落后,广大农民难以全面融入现代生活。 促使“三农问题”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非常多,“三农问题”本身也是由一系列问题组合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在“三农问题”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农民素质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三农问题”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中国目前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下,我国农民从整体上看,政治法律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市场观念与经营管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人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农民素质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成为我国目前应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之一。农民素质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应对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从根本上约束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体,利用国家政策和驾驭社会发展潮流,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 导致我国农民素质相对低下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制度影响。农民素质低下状况的形成,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农民缺乏提升自我素质,获取个人发展机会的资源与渠道。同时,国家和社会又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刻意限制了农民进入市场、享受公共服务、获取发展机会的选择权利,进一步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而农民自身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落后观念,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对于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对提升素质的渠道和机会利用能力不强,也影响了农民素质提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中,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农民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状况的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在这方面,一些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提升农民素质,保障农民权利,使这些国家的农民虽然从事农业生产,却也能够高度融入市场经济体制,获得较为有利的经济社会地位。我国部分先进省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发展的有益经验,例如浙江省和北京市,都采取了多种方式,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农业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这些来自国内与国外的经验,为我国出台提升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灵感。在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需要通过推动公共财政投资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各项建设事业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集中力量弥补农村公共物品供应缺口,特别是要尽快弥补与农民素质提升相关的几项关键公共物品缺口;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农民政治法律素质;继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废除针对农民的各种制度限制,使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能够自由选择自我发展的道路,把握各种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机会。 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快速发展积累下的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有现代科技力量和经济体制为动力,只要我们在消除各种限制农民发展的制度、政策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素质提升面临的具体困难与障碍,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实现农民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素质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320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导论11-19
  • 一、选题意义11-13
  • 二、研究动态13-18
  • 三、主要研究方法18-19
  • 第一章 农民、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45
  • 第一节 中国的农民概念与"三农问题"19-27
  • 一、农民概念19-24
  • 二、中国的"三农问题"24-27
  • 第二节 农民素质及其与"三农问题"的关系27-33
  • 一、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28-30
  • 二、农民素质的内涵与外延30
  • 三、农民素质与"三农问题"的关系30-33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的地位与影响33-45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意义34-41
  • 二、农民素质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影响41-45
  • 第二章 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影响与原因45-80
  • 第一节 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影响45-68
  • 一、农民政治法律素质45-50
  •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50-53
  • 三、农民思想道德素质53-55
  • 四、农民市场观念与经营管理素质55-60
  • 五、农民身体素质60-62
  • 六、特殊农民群体的特殊素质问题62-68
  • 第二节 导致我国农民素质各类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68-80
  • 一、公共物品供应不足68-74
  • 二、政治、社会制度限制74-77
  • 三、历史传统与观念因素77-80
  • 第三章 提升农民素质的国际国内经验借鉴80-102
  • 第一节 提升农民素质的国际经验80-91
  • 一、以色列提升农民素质的经验80-83
  • 二、荷兰提升农民素质的经验83-85
  • 三、法国提升农民素质的经验85-88
  • 四、日本提升农民素质的经验88-91
  • 第二节 提升农民素质的国内经验91-102
  • 一、浙江经验91-97
  • 二、北京经验97-102
  • 第四章 我国农民素质提升的对策102-127
  • 第一节 推动公共财政投资向农村倾斜102-105
  • 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是"三农问题"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102-103
  • 二、坚持政府投入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民素质的关键103-105
  • 三、确保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需要注意的问题105
  • 第二节 集中力量弥补农村关键公共物品供应缺口105-112
  • 一、健全农村教育体系106-110
  • 二、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110-112
  • 三、加强农村现代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112
  • 第三节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提升农民政治、法律素质112-116
  • 一、我国的村民自治发展情况113-114
  • 二、我国村民自治发展存在的问题114-115
  • 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农民政治法律素质的对策115-116
  •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16-123
  • 一、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117-118
  •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118-120
  • 三、推进农村现代化社区建设120-122
  • 四、建立农民素质监测与评估体系122-123
  • 第五节 废除对农民的制度性歧视,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共享123-127
  • 一、逐步废除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淡化"农民"的身份特征123-124
  • 二、解除农民在公共服务领域地位非正常化状态124-125
  • 三、增加农民在政治决策体制中的影响力125-127
  • 第五章 农民素质问题应对的个案分析——河南W县127-142
  • 第一节 W县提升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127-137
  • 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科技兴农128-130
  • 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130-131
  • 三、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131-132
  • 四、加大农民、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132-133
  • 五、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33
  • 六、加强基层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133-136
  • 七、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农民身体健康136-137
  • 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37
  • 第二节 W县提升农民素质工作面临的问题137-142
  • 一、经济规模小,发展层次低,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度不足137-138
  • 二、财政收支关系紧张,难以满足农村建设与公共服务的需求138-139
  • 三、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农民增收存在现实困难139
  •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障碍越来越多139-140
  •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140-142
  • 结语142-143
  • 参考文献143-155
  • 后记155-1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天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焦艳丽;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郑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与对策浅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413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