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

发布时间:2017-08-19 05:27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农村土地制度现状 改革方向 国有化


【摘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模式的制度潜能从完全释放到之后的逐渐消散,该制度本身的弊端开始显现,“三农问题”随之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被远远抛在后面的7.5亿农民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徘徊。如何使他们尽快赶上现代化的进程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人民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必须首先建立在土地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农民收入普遍较低问题、农业剩余劳动转移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城镇化建设问题等等无不涉及到土地,涉及到土地的所有、使用以及流转问题。因此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便成为解决当前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关键。 本篇论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和背景而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的。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种种问题如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农民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和不完全、农地细碎化严重等之后,根据我国人地资源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分别将和我国资源条件极为相似的日本、我国的台湾地区作为研究样本,汲取他们在农地制度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照和对比。对照日本和台湾的农地制度改革,发现二者虽然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上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在农地规模经营上却是不尽人意,究其因,乃是土地私有制在作祟。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和人类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具有社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国有化将是一种必然,马克思在他的《论土地国有化》中即已指出这一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缺陷和私有化的不可行,使国有化成为今后的改革方向,通过对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本学位论文最终确定了以国有化为方向的农地制度改革模式。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这种农地制度只是在土地所有权上实行国有,使用权仍然归农民。另外,在该种模式下,土地制度还必须有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支农信贷政策、农村教育体系的扩大和加强等其他相关措施的配套实施,才能使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 农村土地制度现状 改革方向 国有化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321.1
【目录】:
  • 引言16-19
  • 一、研究目的以及理论与现实意义16-17
  • 二、当前研究动态及本文脉络17-19
  • 1 土地制度的理论基础19-22
  • 1.1 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定义19-20
  • 1.2 土地制度变迁的诱因20-22
  • 2 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及现状22-38
  • 2.1 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22-25
  • 2.1.1 1949年—1952年农村土地农民所有的制度22
  • 2.1.2 1953年—1978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22-23
  • 2.1.3 1978年—1984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家庭承包经营的初步确立23-25
  • 2.2 现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制度缺陷25-29
  • 2.2.1 农地产权主体模糊25-26
  • 2.2.2 所有权权能欠缺26
  • 2.2.3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稳定26-27
  • 2.2.4 农地均分承包下的土地细碎化现象27
  • 2.2.5 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27-28
  • 2.2.6 现行土地征用地制度的缺陷28-29
  • 2.3 20年来农地制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模式创新29-35
  • 2.4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35-38
  • 2.4.1 耕地资源稀缺条件下的人地矛盾35-36
  • 2.4.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36-37
  • 2.4.3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37
  • 2.4.4 我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37-38
  • 3 其他国家或地区农地制度改革的经验38-42
  • 3.1 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38-39
  • 3.2 台湾的农地制度改革39-42
  • 4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42-56
  • 4.1 目前流行的三种土地所有制改革方向评析42-46
  • 4.1.1 土地私有化42-44
  • 4.1.2 土地集体所有44-45
  • 4.1.3 农地国有化45-46
  • 4.2 土地国有化是历史的必然46-47
  • 4.3 我国农地国有化的必要性47-48
  • 4.4 我国农地国有化的可行性48-49
  • 4.5 农村土地制度国有化改革的模式构建49-53
  • 4.5.1 所有权上,从集体所有转换为国家所有50
  • 4.5.2 使用权上,对农户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强化和确认50-51
  • 4.5.3 土地征用制度51-52
  • 4.5.4 土地流转制度52-53
  • 4.6 与农地国有化制度配套政策的推行53-56
  • 4.6.1 户籍制度改革53-54
  • 4.6.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4
  • 4.6.3 信贷政策54-55
  • 4.6.4 农村教育和就业政策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振波;简牍所见秦名田制蠡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莉,喻佑云;我国农地制度多样性解析及其启示[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付平,沈西宁;土地私有化并非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郑安文;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5 冯尚春,江学俊;中国土地制度的缺失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整合[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冯继康;双重产权主体结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J];理论学刊;2005年06期

7 何格,欧名豪,张文秀;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J];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8 伍业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制度缺陷[J];农村经济;2005年06期

9 朱绍侯;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蒋永穆,戴中亮;我国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的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698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698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a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