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系统运行模式及效率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保障系统运行模式及效率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保障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这就需要首先对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效率评价进行综合性的科学研究。 本文首先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指出社会保障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社会生产和管理系统的一个中介系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它在管理与生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着一种联结和促进作用。 本文对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运行状况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根据一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构建了我国社会保障系统效率的综合评价体系,共包括五方面内容:(1)对社会保障基本条件的评价,反映社会保障的客观发展水平。(2)对社会保障的社会投入评价,反映社会保障的主观投入力度。(3)对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反映社会保障实施的社会产出效益。(4)对社会保障组织的评价,反映社会保障在管理运行上的效率。(5)对社会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协调关系的评价,反映社会保障水平与本地区经济实力的协调性。 基于以上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与神经网络组合评价模型构建了社会保障系统的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效率进行了评价。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构建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注意的原则,对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 运行模式 系统效率 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3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8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社会保障及相关问题综述9-13
- 1.3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13-16
- 1.3.1 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13-14
- 1.3.2 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14
- 1.3.3 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14-15
- 1.3.4 凯恩斯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15-16
- 1.3.5 中间道路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16
- 1.4 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16-17
- 1.5 主要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社会保障系统评价综述18-36
- 2.1 系统效率及评价方法18-27
- 2.1.1 系统的定义及属性18-20
- 2.1.2 系统的分类20-22
- 2.1.3 系统效率评价方法22-27
- 2.2 社会保障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结构模式27-29
- 2.2.1 社会保障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27-28
- 2.2.2 社会保障系统结构模式28-29
- 2.3 社会保障系统效率评价研究综述29-36
- 2.3.1 社会保障效率的概念界定29-30
- 2.3.2 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30-32
- 2.3.3 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32-36
- 第三章 社会保障系统运行模式分析36-59
- 3.1 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现状36-41
- 3.1.1 我国社会保障项目及其实施时间的现状36
- 3.1.2 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现状36-37
- 3.1.3 我国社会保障主体及其责任的现状37-41
- 3.2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41-51
- 3.2.1 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41-44
- 3.2.2 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及其发展水平44-51
- 3.3 我国社会保障系统运行存在的差异51-59
- 3.3.1 社会保障地区差异51-55
- 3.3.2 社会保障城乡差异55-57
- 3.3.3 社会保障群体差异57-59
- 第四章 社会保障系统构成主体研究59-72
- 4.1 人类早期社会保障主体的演进59-63
- 4.2 政府是否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主体的争论63-65
- 4.3 政府为保障主体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65-68
- 4.4 国家、用人单位、个人、非营利组织多方保障主体的成熟保障模式68-72
- 第五章 社会保障系统效率评价原理与指标体系72-88
- 5.1 社会保障系统评价基本原理72-75
- 5.1.1 社会保障系统绩效评价理论72-73
- 5.1.2 社会保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73-75
- 5.1.3 社会保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75
- 5.2 社会保障系统评价指标体系75-77
- 5.3 社会养老保险评价指标体系77-81
- 5.3.1 社会养老保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77-79
- 5.3.2 指标说明79-81
- 5.4 住房保障评价指标体系81-88
- 5.4.1 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81-85
- 5.4.2 住房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5-88
- 第六章 社会保障系统评价模型及应用88-118
- 6.1 社会保障系统层次分析评价方法88-94
- 6.1.1 层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88-90
- 6.1.2 社会保障系统层次分析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90-94
- 6.2 社会保障系统模糊综合评判法94-96
- 6.3 数据包络分析与神经网络组合评价模型96-108
- 6.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与神经网络组合评价模型的系统效率评价108-118
- 第七章 中国社会保障系统改善策略118-143
- 7.1 构建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注意的原则118-123
- 7.1.1 坚持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的责任统一原则118-120
- 7.1.2 强调社会保障的公平和效率原则120-122
- 7.1.3 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122
- 7.1.4 坚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原则122-123
- 7.2 保证住房民生性质,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123-130
- 7.2.1 住房民生性质的内涵123-124
- 7.2.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124-130
- 7.3 加强政府责任,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30-134
- 7.3.1 农民养老保险关系农民切身利益130-131
- 7.3.2 政府责任到位的对策建议131-134
- 7.4 尽快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统筹134-137
- 7.4.1 统筹层次过低所引发的问题134-135
- 7.4.2 社会保障基金统筹的对策建议135-136
- 7.4.3 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保险“一卡通”136-137
- 7.5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建议137-143
- 7.5.1 推进四个转变,强化社会保障意识138
- 7.5.2 突出七个重点,织密社会保障网络138-140
- 7.5.3 完善三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40-141
- 7.5.4 强化两项措施,夯实社会保障基础141-143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143-145
- 8.1 全文总结143-144
- 8.2 研究展望144-145
- 参考文献145-15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153-154
- 致谢1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志华;黄海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军队基层管理能力评估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8期
2 史林渠;;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绩效考核研究[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尚劝余;;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起源、流变、内涵和应用[J];国际论坛;2011年04期
4 蒋美英;苏建茹;;高校文体协会量化绩效指标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张晴;;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湖南为例[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6 陈岚;;基于公众视角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评价——以南通市为例[J];现代情报;2011年06期
7 王瀛;李文章;;基于网络分析法的炮兵装备效能评估[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7期
8 李苏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效果评估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昂军;马俊刚;张桦;高铁路;;通用装备器材设备承制单位选择评价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1期
10 贾滨;孙杰;冯正超;;一种改进的空袭目标威胁等级评估模型[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鸿;林杰;崔永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设计[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2 曾安军;方逵;;系统工程方法在MIS效益评价中的应用[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3 王军波;;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航标社会效益[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内河航标学组联合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3年
4 王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静电涂油机产品设计方案[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5 任瑞华;潘英;;军事后勤标准体系列项标准评估模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首照宇;;影响高校科研经费增长的因素权系数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汤波;胡荣;符杨;;区县级配电网规划经济性评估的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赵宝利;邓春光;;水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中各指标影响程度的确定[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9 吴振华;钟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解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林家;洪碧光;于洋;;层次分析法在大连港新港登船点优选中的应用[A];2003海上航行安全管理与教育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前;深圳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记者 潘建 编辑 王晓华;深圳保障房暂无缘新利好[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记者 谭江琦 陈飞燕;保障性住房供应将打破户籍限制[N];四川日报;2011年
4 李军晶;建3600万套保障房须多方合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仕省 包涵 陈岩鹏;保障房“大跃进”[N];华夏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畅 武自然;天津:用好公积金贷款 扩大保障性住房供应[N];经济日报;2011年
7 张遇哲;没收违建作保障房,须以法律眼光细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张遇哲;从法律维度审视“没收违建房作为保障房”[N];建筑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陈张 通讯员 李强;桂林保障性住房供应扎实推进[N];桂林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龙飞;广州保障房大跃进[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金峰;社会保障系统运行模式及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杨涛;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许洁;转轨期中国电力产业规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李勇;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测评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5 王肖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陈秀铜;改进低温下泄水不利影响的水库生态调度方法及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潘锡辉;我国典型紧缺矿产资源跨国经营投资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陈晓利;人工智能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10 姜晶梅;层次分析法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扬;农村灾后重建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俐隽;银行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覃李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方法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峰;和苑住宅小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索林生;图书购置经费的优化分配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冯丽丽;农业产业化项目优选决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7 刘f;福州市南台岛生态安全探研[D];福州大学;2006年
8 马娟;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9 姚丽;济南钢铁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刘铮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模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8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10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