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区建设的社会空间效应及调控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6 02:29
本文关键词:保障性住区建设的社会空间效应及调控策略研究
【摘要】:伴随着19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发生重大变革,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造成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分化,并通过土地、房地产市场化过程的不断加剧,表征化为以低收入与高收入阶层的相对隔离和城市低收入阶层集中分布为主要特征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整体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旧城再开发受到了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等双重利益的追捧,它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驱动力。而大规模的拆迁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催生了中国一系列新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Space Re-production)现象,并且伴随城市空间外向式扩展,低收入群体的居住不平等矛盾进一步激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建设,尤其是2011年要竣工1000万套的目标,更加显示了中央政府要大力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决心。但是,目前遍及全国的轰轰烈烈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运动”,也给城市社会空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南京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正、负效应,运用空间生产理论进行反思,并借鉴国际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文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八个章节。第一部分,理论构建与研究综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前者包括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构建了文章关于保障性住区建设空间生产内涵研究的理论框架;后者综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研究和社会空间理论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保障性住房的社会空间效应,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在分析我国和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及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结果和深入访谈,实证探究保障性住区建设的社会空间效应。 第三部分,保障性住区空间生产的理论透析,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包括保障性住区空间生产的内涵、作用机制、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原因剖析。最后,通过国内外公共住房建设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调控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宇梅;;用博弈论分析取消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必要性[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2 韩淑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1992年05期
3 朱喜钢,周强,金俭;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4 韩立达;李耘倩;;我国廉租房制度发展演变及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5 姜文锦;陈可石;马学广;;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0期
6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7 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8 单文慧;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价值评判与实施策略[J];城市规划;2001年02期
9 刘冰,张晋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10 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1146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14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