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协同推进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3 22:38

  本文选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切入点:土地流转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在推进过程中,二者的速度可能并不是一致的,存在强势推进关系、半强势推进关系和弱势推进关系。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尚处于半强势状态,土地流转速度明显滞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为此,应赋予农民更加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不断创新和推广土地民间流转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土地换住房、土地换社保、土地换就业"等计划,成立专门机构监管土地流转。
[Abstract]: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the transfer of land may not be the same, and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the transfer of land is still in a semi-strong state, and the speed of land transfer obviously lags behi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armers should be given more long-term and secure land use rights, be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popularizing land private circulation methods, and systematically carry out "land for housing, land for social security, land for employment" and other programs, "Land for housing, land for social security, land for employment," etc. Set up a special agency to supervise land circul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基金】:辽宁省社科联百项课题助推辽宁全面改革发展调研活动立项课题(2014lsldykt-53)
【分类号】:F323.6;F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浩;陈中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86—2010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财贸研究;2013年05期

2 何强;毛禹忠;刘绍永;;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12期

3 吴云勇;梁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及资金来源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07年08期

4 张良悦;刘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保障权转让及土地的有效利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良悦;;户籍对价、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2 何花;;四川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3 廖康;;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4 黄善林;卢新海;;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刘峰;;政府资金来源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及立法建议[J];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02期

6 刘峰;;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政府资金来源[J];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7 杨群;;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与形成机理[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06期

8 蒋文莉;陈中伟;;农地流转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区域差异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9 陈浩;陈中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86—2010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财贸研究;2013年05期

10 宋宪萍;;近几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争议综述[J];海派经济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会广;刘忠原;;土地承包权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合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宋宪萍;;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争议综述[A];激辩“新养老策论”[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毕红霞;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滕海峰;欠发达地区土地要素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吴云勇;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林燕;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非家庭化转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黄善林;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淑妍;农民工市民化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素红;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廖康;从制度差异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刘峰;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陈亮亮;重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协调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黄凯阳;以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完善[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姚兴云;中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若干社会政策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谢子星;通过土地流转提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李秀;福建省龙岩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10 甄旭;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转移意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和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J];数据;2008年06期

3 梅建明,陈秀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制度再创新[J];财经研究;2002年06期

4 吴云勇,杜澎城;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J];辽宁财专学报;2001年04期

5 孙玉娜;李录堂;薛继亮;;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6 游和远;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管理世界;2010年03期

7 王勇;付时鸣;;我国农地制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吗[J];经济学家;2006年01期

8 Loren Brandt;李果;黄季q;Scott Rozelle;;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J];经济学(季刊);2004年03期

9 金松青;Klaus Deininger;;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J];经济学(季刊);2004年03期

10 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超;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兼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吴秀云,蔡凤兰,杨桂侠;衡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姚雷;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年10期

4 马兵林,刘华;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5 李勇泉 ,高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探讨[J];技术经济;2002年11期

6 石亦;瓮安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见成效[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2期

7 冯;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南方农村;2002年02期

8 刘惠英,周曙东,杨基富;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周俊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2年06期

10 李文安;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红;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见成效[N];大同日报;2005年

2 谷文晓 杨伟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原则[N];经济参考报;2000年

3 周天勇;怎样才能稳定、安全和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王选敬 侯维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5 杨柳青;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N];四川科技报;2000年

6 谷亚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真的枯竭[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吴 斌;三项举措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中国工商报;2006年

8 吴斌(作者单位:东港市个体协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丹东日报;2006年

9 记者 阿欣;徐水1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刘桂敏 陈瑞燕;大城县唱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部曲”[N];廊坊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5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6 谭程伟;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小钢;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李俊松;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9 周正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学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08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608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