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退休年龄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

发布时间:2018-04-27 02:38

  本文选题:退休年龄 + 延迟退休 ; 参考:《中国法学》2015年06期


【摘要】:退休年龄的确定关涉到劳动者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的实现。目前我国退休年龄的规定存在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过大、退休年龄存在身份差别、退休年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养老金受领时长过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困惑。退休应当是劳动者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退休与劳动权之间不应当有必然的排斥关系,劳动者劳动权不应因退休而受限制或者被剥夺,男女不同龄退休会导致女性社会保障权利的减损和对女性发展权的限制。退休年龄的科学确定,应当考虑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我国未来立法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合理延迟退休年龄,适当区分不同的人群适用不同的退休年龄制度,逐渐拉近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异,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作为对法定退休年龄的补充,以及实行更加开放的退休制度,从强制退休逐渐过渡到灵活退休。
[Abstract]:The determination of retirement age involves the realization of laborer's right to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visions of retirement age in China, such as: the ga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etirement age is too large, the retirement age is different, the retirement age is lower than the world average, and the pension period is too long. These problems also lead to confus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Retirement should be a right rather than an obligation of the laborer, and there should not be an inevitable exclusion between retirement and the right to work, and the worker's right to work should not be restricted or deprived as a result of retirement. Retirement at different ages leads to the derogation of women's right to social security and restrictions on women's right to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of retirement age should conside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China's future legislation should adopt a "progressive" approach to reasonably delay the retirement age, appropriately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and apply different retirement age systems, and gradually narrow the difference of retirement age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flexible retirement system is adopt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legal retirement age, and a more open retirement system is implemented, from compulsory retirement to flexible retiremen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步峰;;男女退休不同龄制度的宪法学思考[J];法学家;2009年04期

2 李海明;;英国强制退休的立法规制、判例及启示[J];法学;2013年09期

3 陈新;;农民工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受到事故伤害是否应当认定工伤[J];中国劳动;2013年07期

4 林嘉;;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J];中国法学;2005年03期

5 李珍;关于中国退休年龄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保险;1998年04期

6 贾红梅;;看德国立法变更退休年龄[J];中国人大;2012年13期

7 王德志;;论我国宪法劳动权的理论建构[J];中国法学;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庆波;;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2 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财经科学;2002年05期

3 粟榆;;责任保险在大规模侵权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9年01期

4 高庆波;邓汉;;关于提高女性劳动者退休年龄的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6期

5 张俊岩;;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J];法学家;2011年02期

6 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周欣超;;论监护人侵权责任的承担[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陈功;宋新明;刘岚;陈三军;董俊华;周律;;中国残疾人退休年龄政策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2年03期

9 夏利民;;我国弹性退休制度的法律规制探讨[J];法学杂志;2012年11期

10 林杰;;论责任保险在高校大规模侵权中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恩升;我国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之建构[D];复旦大学;2007年

2 吴朝红;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郝秀辉;航空器致第三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邱晓彦;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与个人所得税缴纳激励联动模型[D];湖南大学;2010年

5 王立兵;大规模侵权的国家救济责任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陈谊娜;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管洪博;食品侵权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杨帆;论侵权损害赔偿与责任保险的互动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邢宏;论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挺;侵权法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有关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问题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斌杰;从双维视角看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的竞合[D];西北大学;2011年

3 赖婷婷;论无过失补偿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文博;工伤补偿与民事损害赔偿竞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媛媛;社会性别视角下中国女性参政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郭丽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于海艳;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陆莉雅;侵权损害赔偿与社会保险给付并存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张乐川;我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可行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敏;论雇主替代责任[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蒋永萍;姜秀花;陈方;贾云竹;杨玉静;吴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2期

2 王锴;;论我国宪法上的劳动权与劳动义务[J];法学家;2008年04期

3 夏锦文;吴春峰;;法官在判例指导制度中的需求[J];法学;2010年08期

4 秦国荣;;法律上的劳动概念:法理逻辑与内涵界定[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5 香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及政策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8年04期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7 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8 郑贤君;韩冬冬;;论宪法上的劳动权[J];金陵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朱传一;美国强制退休政策的变化[J];中国劳动科学;1987年11期

10 穆光宗;;延迟退休缘何成为潮流[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戴敦峰;[N];南方周末;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云;美国禁止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永森;第三部门: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D];苏州大学;2003年

2 陈妮;中国传媒业民营资本准入监管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分析[J];中国妇运;2001年09期

2 王茵,刘进卿;我国职工退休年龄政策亟待调整[J];陕西煤炭;2002年04期

3 潘锦棠;男女退休年龄问题研究(三篇)[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域外采风:各国退休年龄各不同[J];中国妇运;2007年02期

5 柯海丽;;浅析我国柔性退休年龄政策效应[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周题;;延长退休年龄宜早不宜迟[J];人才资源开发;2010年04期

7 余孝美;吴伟升;;关于我国女性公务员退休年龄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8期

8 晏扬;;退休年龄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4期

9 退休年龄问题研究课题组;刘伯红;郭砾;郝蕊;;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研究报告(下)[J];中国妇运;2011年06期

10 王海涛;;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J];人口与发展;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伟略;;逐步推迟退休年龄是现代化发展必然趋势[A];农业与现代化——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贾丽萍;;“新农保”下农民退休年龄的调整及其可适性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林忠晶;龚六堂;;退休年龄、教育年限与社会保障[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4 王君莉;唐莎莎;;基于和谐老龄化背景下的退休年龄问题探讨[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曲双石;;中国“内退”制度下职工最优退休年龄分析: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范仲文;汪浩;;“统一兼顾弹性退休”,科学公正的改革抉择[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7 王莉;;延长退休年龄难解养老资金短缺问题[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婉;寿命不断延长 各国酝酿提高社会福利退休年龄[N];中国社会报;2008年

2 刘兵 武洁 陈开冬;退休年龄推迟至65岁是否行得通[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英国或废除退休年龄[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郭萍;退休年龄不可能延长[N];中国老年报;2010年

5 ;西班牙退休年龄由65岁升至67岁[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记者 姚琳;我区调整高级专家退休年龄[N];广西日报;2012年

7 于文军;推迟退休年龄不宜“一刀切”[N];大连日报;2012年

8 于文军;推迟退休年龄不宜“一刀切”[N];珠海特区报;2012年

9 陈英凤;延长退休年龄不宜一刀切[N];中国审计报;2012年

10 东航金融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廖料;退休年龄:应综合考虑隐性工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闻莺;延长退休年龄方案的比较与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2 李捷;延长退休年龄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力文;基于OLG模型体系的最优退休年龄延迟方案选择[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4 李楠;延长退休年龄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5 徐传超;延长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6 杨柱;退休年龄法律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姚白羽;企业职工弹性退休年龄制度探析[D];复旦大学;2010年

8 张丽;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9 侯新鹏;中国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景妍;延长退休年龄对现阶段就业增长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8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808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a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