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障碍与路径——以山东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23 17:32

  本文选题:失地农民 + 城市融入 ; 参考:《农村经济》2015年05期


【摘要】:失地农民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之一,促进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既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从经济适应、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行为适应四个层面描述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状况,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揭示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障碍,并提出促进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具体路径。
[Abstract]:The land-lost farmers are one of the main bodies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ask of new urbaniz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c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adaptation, identity,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 including human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Four aspects of social security revealed the obstacl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way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分类号】:D4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沈关宝;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向德平;王志丹;;社会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河北学刊;2012年02期

3 郑杭生,陆益龙;城市中农业户口阶层的地位、再流动与社会整合[J];江海学刊;2002年02期

4 冀县卿;钱忠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基于江苏省469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J];江海学刊;2011年06期

5 王慧博;;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6 韩丹;;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2期

7 王成斌;农民外出就业:乡土社会网络的困境和制度化路径的作用[J];学海;2004年06期

8 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04期

9 郁晓晖;张海波;;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项东;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兼论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疏仁华;;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4 郑志强;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人格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闫玉联;近现代中国人观念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8 王春伟;刘云涛;郭小荣;;论当代宗族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9 孙朝阳;;青年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10 许丽明;;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的农民工城市融合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元文;李焦焦;;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政策调整研究[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史晋川;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1997-2007[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冯薇;周晓唯;;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慧军;;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金瑞;费丹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调查与思考——以2007年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陆小聪;;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9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王泉超;;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琴花;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5 任婉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探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谌凤;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职业认同中的应用与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金卫东;“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润;现行户籍制度及“附加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冠华;福建省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小平;吕益贤;;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变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2 朱冬梅;方纲;;城郊失地农民就业意向、就业选择与社会支持网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郫县、都江堰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1期

3 刘猛;袁斌;贾丽静;申俊利;;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1期

4 赵伦;林茂松;蒋勇杰;陈涛;;社区自治制度变迁与失地农民的制度适应——成都市×社区典型个案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08年05期

5 沈关宝;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7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刘杰;王星;;从隔离走向融合:失地农民社群隔离现象的破解——以长春市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秀;[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寰;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希;文化适应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滞留[J];八桂侨史;1999年01期

2 曹云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3 杨扣;美国苗族[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2期

5 焦连志;;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6 石卉;;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J];唯实;2009年11期

7 严秀英;;中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0年11期

8 陶斯文;;嵌入与融合: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融入与文化适应[J];特区经济;2012年05期

9 肖耀科;陈路芳;;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对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留学生的调查[J];东南亚纵横;2012年05期

10 荀利波;;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适应与地方文化建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严文华;;日本留学生和工作者的跨文化适应:以上海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8 严文华;;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新权 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企业报;2014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执行主席 廖静 译;跨文化适应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游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张雷生 韩国柳韩大学、延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莫幸福;宗教发展与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4年

6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压力、适应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李可;失地农民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N];中国社会报;2005年

10 刘明;塔吉克族的迁徙与水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梅;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汤林芳;从人际圈的角度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龚晓梅;来华印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车笠;美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琳;留法中国学生的适应性因素调查:情绪调节、社会支持和文化适应应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文虎;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与结果变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兰;试论西安市美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新意;多元化视角下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慧珠;移民,文化适应与文化价值: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和他们移民父母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段灵华;中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探索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5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925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