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多集中于对个人经济生活的维系,即生存权是社会保障的第一要义;二战以后随着凯恩斯经济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涌现,使得政府责任形象得到加强;而社会保障与国民福利待遇相一致,体现出“福利国家”的公民资格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由此造成的“福利依赖”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冲击下遭到质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自由主义强烈要求“去福利化”的背景下,政府干预行为和政府责任遭到多方诘责,而中国就在这样的世界经济格局和自由主义思潮背景下打开了国门,我们也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转型,新中国成立以来那种立足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体制遭到市场力量的冲击。 中国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手段,试图通过市场方式完成经济和社会转型,同时把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包袱”甩给市场,对于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则付阙如。而市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各地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公共物品处于完全不平等发展的状态,甚至使得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成为无法利用当地财政支持的重要负担。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政府责任的递进与公民权利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同时,笔者也倾向于把政府责任与公民权利看作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石。本研究在挖掘政府责任的前提下,把社会保障的最终主体明确起来,同时廓清公民权利意识的真正觉醒正是社会保障体现政府责任的潜在促动力量。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存在及其困局,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指引下,将我国人数众多的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群体纳入到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来,这些问题已经提上了国家或至少省一级公共政策的制定议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求也日益迫切。 本论文将由如下一些章节构成: 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源起和现实意义,作者力图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做出新的解读,同时立足于社会保障从维持生存权利,逐步成长为护佑公民各项社会权利的一棵“参天大树”。同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提供服务之间,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争论,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在摆脱单纯追求效率的目标,回归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在引言部分,作者对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的文献做了梳理和回顾,并阐发了自已的见解。 第二章:国家起源和政府责任的确立。简要论述了国家的几种起源学说:自然产生、暴力掠夺、社会契约学说。当代人类均生活在国家、政府管理之下,社会保障的福利享受也有赖于某一政府执政能力的改善。国家责任可以简单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国家责任对内方面体现了一个政府有能力对属地内居民施加保护,从征税、徭役到施以法律制裁;即在对内方面,国家责任转化为政府责任。笔者在探讨政府责任的契约理论基础上,提出政府责任是社会保障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之一。同时,笔者定义了政府责任在本文中的使用范围。 第三章:笔者溯及了公民权利的历史:从个人主义的财产权利、生命权利到政治权利中的选举与被选举权,目前发展成为一种包含多种要素的社会权利。社会保障成为维系公民权利的制度性安排,公民权利从消极的被保护角色演变成为积极的权利索取,政府责任则从被动的“守夜看护”到积极干预和维护公民权利,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出现使得政府责任的形象饱满起来。文中着重介绍了罗斯福倡导的公民“四大自由”和T.H.马歇尔的公民资格问题。在反思世界大战的杀戮、经历美国黑人运动和女权运动的过程中,罗尔斯提出了“基于分配的公平正义”理念、英国学者A.J.M.米尔恩提出了“实践理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对公民权利给予这样的要求:“同样的情况应该总是被同样地对待,只存在相关差别的地方,才应该有不同的待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游行、黑人运动和女权主义兴起都表明了公民权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地。作为公民权利在社会保障中的对照,笔者试着把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学说与社会保障中的公民权利做了略有新意的对比,同时揭示出社会保障的演变也是公民权利逐步提升的过程。 在中国本土方面,笔者对皇权时代的臣民做了简明扼要的交代,揭示出依附于治河民族的“大一统、超稳定”结构很难自发产生公民权利意识。当晚清的衰败引起列强的侵入给我们以生存压力和冲击,同时带来了公民权利“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故,笔者探析了民国以来的公民权利发展变化,特别是新中国城乡分治下的不平等公民待遇以及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对公民权利的促醒,而这一切又与当时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态势相匹配。 第四章: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来历及福利国家变迁,包括古代的慈善制度和民间互助行为以及宗教在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中的影响。政府从事社会保障发轫于1601年的英国《济贫法》是当前中国学界的公认事件,而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创立揭开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序幕,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则对当代各国社会保障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贝弗里奇报告》把“福利国家”的概念植入欧洲国家的社会实践。不惟如此,笔者探求了社会保障相关的理论基础有:1.利他主义、互助行为;2.自由主义的不干涉原则;3.父爱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六项扣除”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从生存权利入手,分析了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对公民权利的维护,论述生存权实为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同时指出公民权利一直在发展变化,而社会保障制度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早期的《济贫法》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全民保险,乃至二战以后的福利国家出现。本章重点介绍了英国《济贫法》、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父爱主义”倾向和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以及凯恩斯经济干预学说和《贝弗里奇报告》暨二战以后的福利国家建设。 第五章:探讨在政府责任的原则下,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公民权利从历经屈辱的受助、以丧失其他权利为代价获得最起码的生存救助开始,政府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对底层民众施以援手,多包含了恩赐的成分。同时,笔者在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之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做了简单概括。特别是在新型的市场经济状态下,社会保障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不仅有助于公民权利的维护,更大程度上具有体现公平正义的伦理学意义。 特别是,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滞胀”引发的社会保障变革和自由主义势力再度兴起。在追求经济效率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迎来了自已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第六章:中国工业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建设。本章回顾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即在政治指导思想上接受苏联模式影响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劳动保险)制度也带有苏联影响的痕迹,而不乏自已民族国家的特色。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二元身份制的确立,城镇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成为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最大受益群体;农民则处于一种极为不利的“二等公民”身份,他们的福利缺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竞争冲击,脆弱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面临崩溃,而新型的社会保障、全民享有的制度体系迟迟不能建立。同时,笔者挖掘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深刻的外部环境因素。单纯追求效率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力图回到更加公平正义的理想选择。同时依循《社会保险法》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谈了自已的看法:1.养老保险偏离公平正义的价值初衷;2.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偏低,好在近年逐步加大投入用以改善民生问题。最后紧紧围绕政府责任在财富转移过程中的困局,指出如何保证财富转移中避免财富损失和对经济效率的侵害,即在公平-效率当中如何把握一个适当的“度”。 第七章:对构建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建议。笔者反复强调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应当迈向公平正义的指归。在此情况下,中国应当努力回归社会保障的公平正义目标,而不是仅仅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经济蛋糕的做大、做强更要强调在于对蛋糕——经济财富的分配更加合理。其中分析了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因素:强大的财力、国力支撑与民间储蓄力量;有效低廉的政府运行成本、强大的政党力量和民心所向的政治保证。笔者用社会保障支出和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所占比例,对中国社会保障功能作了量化分析,并且与发达国家做了历史性对比,指出中国发展和壮大社会保障事业的有利条件。 在对中国社会保障能力的比较分析中,笔者认为中国国民消费率多年来一直趋于下降,从社会保障角度看,表明国民没有解除后顾之忧,有钱也不敢花;在不能指望政府提供有效帮助的情况下,国民个人只好求助于自已的积蓄,所以持续走高的储蓄积累同样抑制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最后,指出中国社会保障与世界的比较中,中国的社会保障各项指标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 第八章:对未来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做了一些初步展望,即在前几章铺垫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期待更加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
【关键词】:政府责任 公民权利 社会保障 公平-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2.1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6
- 1 引言16-31
- 1.1 研究的源起和意义16-18
- 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18-20
- 1.3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20-22
- 1.4 文献综述22-31
- 2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31-43
- 2.1 国家的诞生与人类群居的内在需求31-37
- 2.1.1 先民的初期认识:自然产生国家32-33
- 2.1.2 为生存斗争而形成的国家33-34
- 2.1.3 从权利让渡到公民身份意识的觉醒:社会契约与国家34-37
- 2.2 国家意志的执行——政府责任与治国方略37-39
- 2.2.1 国家意志与政府执行力37-38
- 2.2.2 政府责任在本文中的界定38-39
- 2.3 政府责任及其理论基础39-43
- 2.3.1 责任与政府责任39-41
- 2.3.2 政府责任的契约理论基础41-43
- 3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民权利43-59
- 3.1 公民权利的确认43-46
- 3.1.1 何谓“公民”43-44
- 3.1.2 文艺复兴与公民权利苏醒44-45
- 3.1.3 自由主义的权利观45-46
- 3.2 当代公民权利运动46-51
- 3.2.1 罗斯福倡导的公民“四大自由”及其影响47-48
- 3.2.2 T.H.马歇尔的公民权利及其资格问题48-50
- 3.2.3 社会保障中公民权利与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学说50-51
- 3.3 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51-53
- 3.4 中国百姓由臣民到公民的转变53-59
- 3.4.1 古代的臣民53-54
- 3.4.2 晚清民国的公民意识觉醒54-55
- 3.4.3 新中国以来的公民权利意识:城乡分治与逆城市化55-57
- 3.4.4 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公民权利意识苏醒57-59
- 4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对公民权利的维护59-90
- 4.1 古代的社会救助:以生存权利为目的59-62
- 4.1.1 原始互助和慈善救济59-61
- 4.1.2 中国古代的政府赈济61-62
- 4.2 欧洲社会保障的诞生与成长62-65
- 4.3 社会保障中的宗教文化影响65-67
- 4.4 社会保障的思想溯源:互助、利他、父爱及其它67-77
- 4.4.1 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助:源于动物群体的本能67-68
- 4.4.2 社会保障的利他主义思想68-70
- 4.4.3 社会保障的父爱主义倾向70-72
- 4.4.4 自由主义及其社会保障理念72-74
- 4.4.5 马克思的劳动六项扣除暨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框架评析74-77
- 4.5 社会保障对公民权利的制度性保护77-81
- 4.5.1 作为制度存续的社会保障法:生存的歧视代价77-78
- 4.5.2 国家-政府干预公民权利的肇始78-79
- 4.5.3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民权利保护79-81
- 4.6 从《济贫法》到《贝弗里奇报告》81-90
- 4.6.1 《济贫法》的诞生:安抚民众,稳定压倒一切81-83
- 4.6.2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父爱主义的滥觞83-85
- 4.6.3 美国《社会保障法》:凯恩斯主义经济干预措施对自由放任经济的反抗85-87
- 4.6.4 英国《贝弗里奇报告》:把福利国家的公民权利扩展到全体国民87-90
- 5 政府责任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及福利国家演变90-110
- 5.1 政府责任的制度性体现:社会保障制度构建90-94
- 5.1.1 制度定义的多样性90-92
- 5.1.2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定位92-94
- 5.2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影响94-99
- 5.2.1 社会保障的安抚作用:消除贫困和降低犯罪95-96
- 5.2.2 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促进国内消费和人口政策执行96-99
- 5.3 作为公共物品提供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99-106
- 5.3.1 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99-101
- 5.3.2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101-103
- 5.3.3 公共物品弥补市场失灵:社会保障的“底线公平”103-104
- 5.3.4 社会保障促进教育公平:化解“二元户籍”危机104-106
- 5.4 世界经济“滞涨”引发的社会保障改革106-110
- 5.4.1 石油危机与经济“滞涨”106-108
- 5.4.2 福利国家面对的经济形势108-110
- 6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110-145
- 6.1 (重)工业化主导下的新中国社会福利建设110-120
- 6.1.1 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111-114
- 6.1.2 农民阶级及户籍制度分析114-115
- 6.1.3 基于身份户口差别的中国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建设115-120
- 6.2 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传统社会保障(福利)制度解体120-126
- 6.2.1 人民公社解体和农村脆弱的福利保障消失120-122
- 6.2.2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缺失122-123
- 6.2.3 初步的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23-126
- 6.3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不同探索126-128
- 6.3.1 城镇社会保障从放弃到行业自保126-127
- 6.3.2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27-128
- 6.4 现行《社会保险法》制度下的不平等养老保险待遇128-136
- 6.4.1 养老保险概要129-131
- 6.4.2 现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131-136
- 6.5 医疗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支出136-140
- 6.5.1 医疗保险——特殊行业的信息不对称137-139
- 6.5.2 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分析139-140
- 6.6 作为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及其困局140-145
- 6.6.1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与公民关系: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博弈141-142
- 6.6.2 财富转移中的损失计量:奥肯漏桶效应142-145
- 7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设计145-164
- 7.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归公益初衷,与公平正义的理念同行145-150
- 7.1.1 公平正义的理念分析145-147
- 7.1.2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理念暨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之争147-150
- 7.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保证条件150-156
- 7.2.1 国力、财力支撑与民间储蓄力量150-151
- 7.2.2 有效低廉的政府运行成本值得期待151-152
- 7.2.3 政党力量和民心所向的政治保证152-154
- 7.2.4 社会保障具有的总体能力分析154-156
- 7.3 中国社会保障与世界的比较156-160
- 7.4 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设计160-164
- 8 结语164-166
- 附录166-167
- 参考文献167-181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181-182
- 后记182-1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询;董巍;;论规则[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2 王雅莉,王云平;论我国政府行政行为规范的建设[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02期
3 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4 张向达;刘儒婷;胡鹏;吕珊珊;;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路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5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J];财政研究;2007年10期
6 赵建国;苗莉;;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公平性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8年07期
7 王雅莉,毕乐强;经济学的当代社会思潮结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张向达,王询;现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1998年03期
9 吕珊珊;;诺思悖论与软政权浅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12期
10 顾问君;;2010年:分配制度如何改革[J];观察与思考;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王元华;社会公民资格权利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张闯;我国农民社会保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道稳;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7 孟祥仲;平等与效率关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志林;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赵茜;改制与生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朱彩霞;当代中国公民意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7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