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保障理念的人文向度
发布时间:2017-05-20 11:19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保障理念的人文向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纵观社会保障中西方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在中西方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逐步人本化、人道化的过程。尽管由于社会保障的机制在于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它在任何时代都呈现为某种程度的对人的关怀,但它们之间仍存在质的差别。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制度的目的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当前,我们的社会保障理念已经转向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向度,本文试图对这种人文向度的基本内容层次、特点以及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作一考察。 社会保障理念的合理性根源在于对人性的契合。通过对诸多学者关于人性、人道、人的需要和尊严、人权、公平正义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考察,综合思考西方“人本主义”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保障理念人文向度的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人性的觉解和关注,这是社会保障人文向度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保障中的体现。二是基于人文关怀的人的需要的确立和满足,这是社会保障理念人文向度的核心内容。三是人的社会保障权利的确立,这是社会保障人文向度的落实和保证。这三个层次既是一种递进关系,又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体现了中西人性的共同性特征。 中国人亦有自己独特的人性特点,仅仅通过思考和总结西方“人本主义”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不足以说明在中西共同的社会保障人文向度基础上存在的中国特殊性。因此,在探讨社会保障理念人文向度的时候,需要对其中的这些中国元素进行研究,因为这些中国元素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施行的特色。我国以儒学文化为背景的特有的思考人的方式包含三个原则,分别为有机性的思考原则、类比性的推论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从这三个原则出发,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及其人文价值观,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性善论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血亲关系。天人合一基础上对人性的性善论理解,以宗族血亲为基础的思考人生的模式,决定了中国人所特有的人文价值观,包括以孝为首德的仁爱观,道德高于法制的社会治理思想,家长式的统治观等等。而这些观念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则体现为重家庭保障而轻社会保障、重道德约束而轻法律制度的情况。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建构的最终诉求。从社会保障理念的人文向度(包含中西共同性和中国特色的人性)出发来分析建国后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改进对策,才是我们前面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以人文向度为视角,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为本”到“经济为本”再到“以人为本”的过程,映射出制度深层中人文关怀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也可以按照前文关于社会保障理念人文向度三个层次来进行描述:首先,从社会保障理念的层面看,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对人文向度中关于人的觉解和关注的现实应用。其次,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层面来看,当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级,是对以人为本的人之需要的满足。最后,从社会保障法权层面看,我国开始注意维护人的社会保障权,是对社会保障理念人文向度的落实和保障。 但是,从社会保障理念的人文向度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依旧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层面,尽管制度体系做到了从人出发而不是从制度或者经济出发,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表现出了对人之平等性的忽视。其次,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层面,不能以动态的方式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在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方面更存在较大缺陷;最后,在社会保障权的确立上,我国的宪法尽管有一些关于社会保障的条款,但无论是内容的相对匮乏还是语言的不够精确,都反映了宪法在社会保障权领域内的某些实际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的对策是:一、在尊重历史、尊重差异的同时,采取渐进的“城乡整合”的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体现社会保障理念的公平性。二、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保障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践层面尽量保障人的各方面需求。三、考虑中国宗族血亲的传统,重视家庭保障对社会保障的辅助作用。四、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在宏观层面应做到权责明确、语言表述清晰,为社会保障权提供合法性基础;在微观层面应做到细致、系统,为社会保障权的维护提供现实帮助。
【关键词】:社会保障 理念 人文向度 以人为本 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导论12-20
- 1.1 社会保障相关概念辨析12-13
- 1.2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13-14
- 1.3 文献综述14-18
- 1.3.1 人性的定义和内涵15-17
- 1.3.2 以“人学”为视角的社会保障研究17-18
- 1.4 研究方法、核心内容与基本脉络18-20
- 第2章 社会保障发展的人本化过程20-60
- 2.1 原始社会的社会保障形式20-21
- 2.2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社会保障形式21-46
- 2.2.1 中国古代“民本”视野下的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22-36
- 2.2.2 西方奴隶与封建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36-46
- 2.3 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46-60
- 2.3.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英国新《济贫法》的颁布46-49
- 2.3.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德国俾斯麦建立社会保险制度49-52
- 2.3.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52-54
- 2.3.4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54-56
- 2.3.5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56-57
- 2.3.6 结论57-60
- 第3章 社会保障理念人文向度的基本构成60-88
- 3.1 人性的全面觉解和关注是社会保障人文向度的基点60-69
- 3.1.1 人——社会属性统摄自然属性构成的统一体61-64
- 3.1.2 人的实践性及人的本性的动态结构和生成64-66
- 3.1.3 自由、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66-68
- 3.1.4 以对人性的全面觉解为前提的“以人为本”68-69
- 3.2 以人为本的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社会保障人文向度的核心内容69-77
- 3.2.1 人的需要分析的人本维度70-72
- 3.2.2 需要的结构和层级72-73
- 3.2.3 需要的满足与维护尊严的伦理关切73-76
- 3.2.4 需要的表达、确定与满足76-77
- 3.3 社会保障权是社会保障人文向度的落实和保障77-88
- 3.3.1 社会保障向人权的发展78-83
- 3.3.2 社会保障权的基本价值是作为公平的正义83-87
- 3.3.3 实质平等中的人文价值87-88
- 第4章 社会保障理念人文向度的中国特色88-110
- 4.1 中国人所特有的思考人的方式88-92
- 4.1.1 有机性的思考原则89-90
- 4.1.2 类比性的推论原则90-91
- 4.1.3 以人为本位的思考方式91-92
- 4.2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性特点及其人文价值观92-105
- 4.2.1 天人合一、性善论及其道德人格92-95
- 4.2.2 以宗亲为基础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有机论95-98
- 4.2.3 以上述关系为基础的人文价值观及社会保障理念98-105
- 4.3 中国传统人文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对社会保障理念的影响105-110
- 4.3.1 中国传统人文价值观的变迁106-107
- 4.3.2 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理念的中国特色107-110
- 第5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改革110-146
- 5.1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制度为本”到“以人为本”110-119
- 5.1.1 平均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110-114
- 5.1.2 效率优先的社会保障制度114-118
- 5.1.3 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制度118-119
- 5.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以人文向度为视角的描述119-134
- 5.2.1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以人为本”120-123
- 5.2.2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依据123-131
- 5.2.3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权的现状131-133
- 5.2.4 结论133-134
- 5.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以人文向度为视角的分析与建议134-146
- 5.3.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134-140
- 5.3.2 解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建议和对策140-146
- 第6章 结论146-148
- 参考文献148-15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58-160
- 后记1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尔君;;甘肃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及其运行形势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艳红;分配正义:社会保障的核心伦理价值[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2 屈瑾;社会工程视角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保障理念的人文向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8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