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

发布时间:2017-05-24 01:05

  本文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国显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虽然中国全国范围内的人均GDP为6747美元,但已有天津、北京等11个省市的人均GDP在一万美元左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状况与OECD成员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情况非常相似。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当前与OECD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面临的同质性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试图通过对OECD成员国的分析,得到社会保障发展遵循的一般规律,为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文章在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分别对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分别介绍了OECD国家和中国的社会保障现状及特点,随后搜集了OECD成员国1988-2007年间的各项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各项影响因素,重点考察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在社会保险型国家中,人均GDP的增加会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在福利型国家中,人均GDP增加反而会降低社会保障水平。2.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3.无论采用福利国家型还是社会保障型制度模式,储蓄的增加都会抑制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4.固定投资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下有所不同。5.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会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某些重要影响因素,例如经济发展水平、固定投资等,产生不同的约束,进而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影响。然后,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结论 1和结论 2,得到对中国的两点规律启示。第一,当中国的人均GDP在一万美元前后时,在其他变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均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水平大约应该提高0.02个百分点。第二,2020年,对应12.18%的老年人口比重,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至少应提高到9.44%。同理,对应2050年24%的老年人口比重,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届时将至少达到19.99%。文章最后,根据结论与启示,对中国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9-12
  • 1.1.1 研究背景9-11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6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2-14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4-15
  • 1.2.3 文献评价15-16
  • 1.3 研究内容16-17
  • 1.3.1 研究思路16
  • 1.3.2 论文框架16-17
  • 1.4 研究方法17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17-19
  • 第2章 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的理论分析19-25
  • 2.1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障水平19-20
  • 2.1.1 社会保障19
  • 2.1.2 社会保障体系19-20
  • 2.1.3 社会保障水平20
  • 2.2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20-22
  • 2.3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22-23
  • 2.4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23-25
  • 第3章 OECD国家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25-35
  • 3.1 OECD国家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25-30
  • 3.1.1 覆盖情况25-26
  • 3.1.2 筹资水平26-27
  • 3.1.3 支出水平及支出结构27-30
  • 3.2 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30-35
  • 3.2.1 中国社会保障的纵向历史比较30-32
  • 3.2.2 中国社会保障的横向国际比较32-35
  • 第4章 基于OECD成员国的实证分析35-45
  •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35-38
  • 4.1.1 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35-37
  • 4.1.2 数据的来源及统计性描述37
  • 4.1.3 面板单位根检验37-38
  • 4.2 实证结果分析38-43
  • 4.2.1 不区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计量分析38-39
  • 4.2.2 区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下的计量分析39-43
  • 4.3 稳健性检验43-45
  • 第5章 对中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45-49
  • 5.1 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45-47
  • 5.1.1 结论45
  • 5.1.2 对中国的启示45-47
  • 5.2 对策建议47-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附录5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云;论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选择[J];学术探索;2003年11期

2 刘文辉;杜长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理性思考[J];经济论坛;2007年13期

3 李静;;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12期

4 米红;朱晓晓;方锐帆;;社会保障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杨洪文;;关于社会保障水平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2008年07期

6 冯臻;米存;;简述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09期

7 王晓琴;杨翠迎;米红;;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学术论坛;2008年05期

8 刘畅;;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8年03期

9 邱江艳;黎玉柱;;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及成因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梁金刚;;论社会保障水平的几个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尹世杰;马伯钧;;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2 李建新;;北京社会保障水平、问题与对策[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浙江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课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斌;宋戍燕;;广东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及其预测[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程明锦;李应韶;胡于红;;关于提高煤炭行业职工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探讨[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风田;阮荣平;刘力;;风险、社会保障与农村宗教信仰[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刚;孝义市“五措”并举提升社会保障水平[N];吕梁日报;2010年

2 肖文君;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N];青海日报;2010年

3 徐世旺 李锋;山阳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N];商洛日报;2010年

4 实习生 孙铭韩 记者 孙春艳;着力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N];吉林日报;2012年

5 林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记者  高菲 实习生 张;社会保障水平喜忧参半[N];宁夏日报;2007年

7 殷建光;无需顾后才可瞻前[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记者 潘园园;我省老年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N];福建日报;2009年

9 首席记者 李玉亮;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N];莱芜日报;2009年

10 闫照侠 张勇;康巴什新区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欧阳琼;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凤莲;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测定与评价[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董革慧;广东省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超群;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分析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4 李致;陕西省社会保障水平的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5 张在萍;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陈官灿;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估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贺晓梅;北京市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8 曹琦;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白立洋;社会保障水平的伦理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10 徐红芬;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及适度水平的统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89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