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7:17
本文关键词: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改革开放相伴而来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与非公有制经产生,同时就业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知识青年返城、下岗再就业等一系列因素催生了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出现,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大变革的背景影响,非正规就业群体规模增速很快,在我国就业市场上越发扮演起重要角色。但由于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与生俱来的不稳定因素使得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无保障风险增加,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之初主要是针对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而设计的,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则缺乏制度支持。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与分析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特征,以及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参保现状与问题,进而找到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研究之初对大量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对论题的背景、研究方法以及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界定、群体分类、基本特征等方面做系统地阐述。得到的结论是:非正规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障十分具有必要性,这一部分的理论探索,拓展了分析空间并充实了研究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针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保问题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等书籍地研读,深入分析了各理论与非正规就业及其保障间的关联性,包括由二元经济理论分析非正规就业成因,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市场的流动性,以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理论分析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这部分内容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深度,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佐证。其三,运用历史分析法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进行归纳,尤其是针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演变进行了梳理,以此突出非正规就业群体参保的必要性,进而为后文提出政策改进方向埋下伏笔。其四,选取石家庄市为例,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以描述性统计方法客观展现非正规就业者及参保现状,进而找到突出问题——参保率低、断保严重、对政策陌生且不信任、农村人口外来人口参保问题严峻、参保维权难等。在分析影响因素方面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处理,将影响参保的16个因素成功降维为五类因子,按影响程度依次归纳命名为经济、户籍地域、法律维权、政策管理、观念意识因素。该部分创造性地将因子分析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从降维视角对影响非正规就业群体参保的原因进行了归纳,这种研究方法地创新运用,有别于其他学者关于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并为对策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五,综合上述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非正规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障的建议,建议包括理念、政策、配套保障三个层面,其中每个层面又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解决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政府需要发挥积极主导性作用,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应高度重视。为非正规就业群体建立适用性强的制度体系,统一非正规就业相关概念,纳入统计体系;在政策和资金上要给予优惠与补贴;还要注意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法律法规、户籍制度、就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总之,本文在论述上做到了以理论为支撑,以政策为导向,以实际调研为依据,同时运用发散的创新思维,成功地将因子分析、实际调研等方法与本论题结合,对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分析,并针对问题及因素为解决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保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参保率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绪论11-20
- (一)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1-13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5
- 1. 国外文献综述13
- 2. 国内文献综述13-15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15-17
- 1. 研究内容15-17
- 2. 研究方法17
- (四) 创新之处17-20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20-27
- (一) 有关概念界定20-21
- 1. 非正规就业20
- 2. 社会保险参保率20-21
- (二)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分类及基本特征21-23
- 1. 非正规就业群体分类21-22
- 2. 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特征22-23
- (三) 相关理论基础23-27
- 1. 二元经济理论:非正规就业成因23-24
- 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就业市场的流动性24-25
- 3. 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理论: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的必要性25-27
- 三、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及现状27-43
- (一) 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政策27-32
- 1. 我国主要社会保障政策历史演进27-29
- 2. 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政策发展历程29-31
- 3. 非正规就业群体现行社保政策总结评价31-32
- (二) 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以石家庄市为例32-43
- 1. 问卷调查的相关情况32-33
- 2. 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调查结果分析33-43
- 四、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43-54
- (一) 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43-46
- 1. 各险种普遍覆盖面低43-44
- 2. 非正规就业群体断保问题严峻44
- 3. 对社保政策陌生、缺乏信任44-45
- 4. 农村人口与外来人口社保情况严峻45-46
- 5. 非正规就业参保难、维权难46
- (二) 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法46-54
- 1. 可行性分析47
- 2. 因子分析的原理及过程47-52
- 3. 影响因素分析结论52-54
- 五、完善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的建议54-61
- (一) 理念层面54-56
- 1. 加强重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54-55
- 2. 统一概念范围,纳入统计体系55
- 3. 打破市场分化,规范非正规就业市场55-56
- (二) 政策层面56-58
- 1. 适用性强的保险政策56-57
- 2. 激励性强的补贴政策57-58
- (三) 配套保障层面58-61
- 1. 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度58-59
- 2. 放宽户籍制度限制59
- 3. 提高非正规就业服务管理水平59-61
-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69
- 后记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柏宁湘;郑永新;;寻找新的就业突破口和途径——对上海非正规就业状况的调查[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 陈广汉;费——拉尼斯二元结构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研究;1988年05期
3 杨宜勇;池振合;;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回顾与评价[J];经济纵横;2009年11期
4 董克用;关于“非正规部门就业─分散性就业”问题的研究[J];中国劳动;2000年12期
5 华迎放;;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9年01期
6 胡爱娣;从国际经验看中国个体劳动者参保问题[J];中国社会保障;2001年09期
7 曾湘泉;汪雯;;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及发展思路[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6期
8 辜胜阻;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太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云;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42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