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之保障的国家义务
发布时间:2017-07-07 17:21
本文关键词:论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之保障的国家义务
【摘要】:流浪儿童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他们缺乏亲友的关心和爱护,其权利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各方面的侵害,导致他们不能充分享有本该享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救助权利作为公民陷入生活困境时向国家请求得到物质性帮助或服务的一项基本人权,流浪儿童理应享有。特别是当其流落街头、失去家庭庇佑之时,更需要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履行保障儿童权利的义务。 本文以法律视角来审视流浪儿童的一般性问题,对流浪儿童人口、生存现状以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并依据成因对流浪儿童进行了类型化分析。与此同时,,笔者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社会救助权利的逻辑结构,并结合流浪儿童具体情况,阐释了目前流浪儿童易受损的社会救助权利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国家对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保障义务的履行,目的是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论证国家对流浪儿童救助、保障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国家承担流浪儿童的救助义务,是实现基本权利受益权功能、满足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以及有利于适应国家监护权设立,更是践行国家责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障人权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目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存在政策法律不完善、社会保障义务履行不足、司法救济不力、法律援助制度缺位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需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依法、执法,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保护流浪儿童基本权利。
【关键词】:流浪儿童 社会救助权利 国家义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18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0
- 一、 研究背景7
- 二、 研究现状7-9
- (一) 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7-8
- (二) 法学领域的相关研究8-9
- 三、 研究问题9
- 四、 研究意义9-10
- (一) 理论意义9
- (二) 实践意义9-10
- (三) 政策意义10
- 第二章 流浪儿童的一般问题10-13
- 一、 流浪儿童概念界定10-11
- 二、 流浪儿童现状11-13
- (一) 人口现状11
- (二) 生存现状11
- (三) 流浪儿童类型化分析11-13
- 第三章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的逻辑结构及对应的国家义务13-18
- 一、 社会救助权的概念界定13-14
- 二、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的逻辑结构14-15
- (一) 社会救助权利主体14
- (二) 社会救助义务主体14-15
- (三) 社会救助权利客体15
- 三、 流浪儿童受损的社会救助权利内容15-17
- (一) 生存的权利15-16
- (二) 发展的权利16-17
- 四、 国家保障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的义务履行17-18
- (一) 尊重义务层次17-18
- (二) 保护义务层次18
- (三) 给付义务层次18
- 第四章 国家保障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的法理基础18-24
- 一、 社会救助权的权利属性18-19
- (一) 社会救助权属于社会保障权18-19
- (二) 社会救助权的独特属性19
- 二、 国家对流浪儿童履行社会救助义务的法理基础19-24
- (一) 实现基本权利受益权功能的需要19-20
- (二) 满足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的需要20
- (三) 适应国家监护权设立的需要20-21
- (四) 践行国家责任的需要21-23
- (五) 保障人权的需要23-24
- (六)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24
- 第五章 国家对流浪儿童救助权利义务履行存在的问题24-29
- 一、 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法律不完善24-27
-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专门性立法缺失25-26
- (二) 现有法律规定缺少对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的全面保护26-27
- 二、 国家社会保障义务履行不足27-29
- (一) 行政给付义务履行不足27-28
- (二) 民间力量倡导不足28
- (三) 司法救济不力、法律援助制度缺位28-29
- 第六章 关于国家对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权利保护义务履行的建议29-37
- 一、 国家立法机关对流浪儿童救助义务的履行29-32
- (一) 制定专门法律,体现流浪儿童的特殊性29-31
- (二) 确立相应的救助制度31-32
- 二、 国家行政机关对流浪儿童救助义务的履行32-35
- (一) 转变救助理念32-34
- (二) 设置专门的未成年人工作机构34
- (三) 确立合理有效的救助方式34
- (四) 开展国际交流,借鉴域外有益经验34-35
- 三、 国家司法机关对流浪儿童救助义务的履行35-37
- (一) 完善社会救助权的司法保护35-36
- (二) 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36
- (三) 启动宪法救济程序36
- (四) 通过教育公益诉讼保护适龄流浪儿童受教育权36
- (五) 加大刑法保护力度36-37
- 第七章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后记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红梅;;监护的公法化:德国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刘继同;国家与儿童:社会转型期中国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3期
3 刘文平;;社会权实现的国家义务——以社会权的双重性质理论为视角[J];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01期
4 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J];社会福利;2002年10期
5 王英梅 ,洛丁 ,孙丹秋;越南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J];社会福利;2004年03期
6 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2年01期
7 左权;;社会救助权的法理论析及其保障路径[J];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02期
8 杨思斌;;社会救助权的法律定位及其实现[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9 张步峰;;公法视野下流浪儿童监护权的转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范履冰;;我国教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探析[J];现代法学;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平;社会救助权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1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53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