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过劳死问题的法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6 10:19
由于“过劳死”问题在法律规制上的不完善,使得劳动受害者家属在事后很难找到法律救济途径,因而容易激发社会矛盾、造成劳资关系的空前紧张。我国“过劳死”现象逐渐蔓延的背后,笔者认为其根源还在于我国劳动立法价值取向的模糊不清,以至于无论是理学术界还是相关实务部门——长期在保护劳动者利益和稳定社会经济之间徘徊不定。而由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决定了其必须要在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运用法律手段去协调劳资双发的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为这一目标,这也是“过劳死”现象能得到较好遏制的根本思路。本文引言部分介绍了在当前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规制“过劳死”问题的意义。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过劳死”问题的提出和因其引发的社会不良效应,分析对“过劳死”进行法律探究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三章,我对“过劳死”的概念和法律适用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析,以便下文展开“过劳死”问题的探究;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关于“过劳死”问题在立法上、劳动监察上及相关协调机制上存在哪些不足;第五章主要阐述了在“过劳死”问题上美国、日本和我国“旧法”相...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过劳死”问题的提出
2.1 我国“过劳死”问题的现状
2.2 “过劳死”相关法律制度改进的必要性
第三章 “过劳死”概念的界定和法律性质探析
3.1 “过劳死”概念的界定
3.2 “过劳死”的法律性质探析
3.2.1 董保华教授的“工伤说”
3.2.2 杨立新教授的“侵权说”
第四章 我国“过劳死”法律规制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4.1 我国当前的立法现状
4.2 目前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
4.2.1 《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不合理
4.2.2 《劳动法》中“工时标准”、“工资标准”脱离实际
4.2.3 《劳动合同法》的“罚款制度”作用有限
4.2.4 劳动监察力度极其薄弱
第五章 国外“过劳死”相关立法的借鉴
5.1 日本“过劳死”立法概况
5.2 美国“过劳死”立法概况
5.3 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5.3.1 “过劳死”需要合理的认定制度
5.3.2 “过劳死”要有明确的构成要件
第六章 改进我国“过劳死”法律制度的设想
6.1 构建合理的“认定标准”
6.2 《劳动法》中的工时标准和工资标准应做调整
6.3 建立专业的“过劳死”商谈机制
6.4 明确劳动法的保障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过劳死”的法律探索[J]. 董保华. 法治研究. 2012(02)
[2]规范劳动者维权行动的制度选择[J]. 董保华. 法治研究. 2012(01)
[3]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03)
[4]日本过劳问题研究的思考与借鉴——访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肝付邦宪先生[J]. 王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09)
[5]“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J]. 孙国平. 当代法学. 2010(01)
[6]《工伤保险条例》修改的若干思考[J]. 董保华. 东方法学. 2009(05)
[7]“过劳死”的法律救济路径[J]. 周湖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7)
[8]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的突破及其局限[J]. 张冬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02)
[9]试论“过劳死”的法律定位[J]. 吕律. 中国司法. 2003(10)
博士论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D]. 李峰.中共中央党校 2004
硕士论文
[1]过劳死制度反思和法律机制研究[D]. 艾海燕.华东政法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25590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过劳死”问题的提出
2.1 我国“过劳死”问题的现状
2.2 “过劳死”相关法律制度改进的必要性
第三章 “过劳死”概念的界定和法律性质探析
3.1 “过劳死”概念的界定
3.2 “过劳死”的法律性质探析
3.2.1 董保华教授的“工伤说”
3.2.2 杨立新教授的“侵权说”
第四章 我国“过劳死”法律规制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4.1 我国当前的立法现状
4.2 目前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
4.2.1 《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不合理
4.2.2 《劳动法》中“工时标准”、“工资标准”脱离实际
4.2.3 《劳动合同法》的“罚款制度”作用有限
4.2.4 劳动监察力度极其薄弱
第五章 国外“过劳死”相关立法的借鉴
5.1 日本“过劳死”立法概况
5.2 美国“过劳死”立法概况
5.3 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5.3.1 “过劳死”需要合理的认定制度
5.3.2 “过劳死”要有明确的构成要件
第六章 改进我国“过劳死”法律制度的设想
6.1 构建合理的“认定标准”
6.2 《劳动法》中的工时标准和工资标准应做调整
6.3 建立专业的“过劳死”商谈机制
6.4 明确劳动法的保障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过劳死”的法律探索[J]. 董保华. 法治研究. 2012(02)
[2]规范劳动者维权行动的制度选择[J]. 董保华. 法治研究. 2012(01)
[3]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03)
[4]日本过劳问题研究的思考与借鉴——访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肝付邦宪先生[J]. 王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09)
[5]“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J]. 孙国平. 当代法学. 2010(01)
[6]《工伤保险条例》修改的若干思考[J]. 董保华. 东方法学. 2009(05)
[7]“过劳死”的法律救济路径[J]. 周湖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7)
[8]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的突破及其局限[J]. 张冬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02)
[9]试论“过劳死”的法律定位[J]. 吕律. 中国司法. 2003(10)
博士论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D]. 李峰.中共中央党校 2004
硕士论文
[1]过劳死制度反思和法律机制研究[D]. 艾海燕.华东政法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25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332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