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克服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03:33
本文关键词: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克服途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即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个平等、开放、自由的平台,在给我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网络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已逐渐弱化,为技术所役使,网络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蔓延使网络文化发生异化。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自主意识退却,创新思维停滞,,很多人对网络“上瘾”,逐渐成为网络的附庸,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主体的地位。这也造成了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对网络秩序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本文意在对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进行克服,提出了相应对策,即采用内外因一体化的克服措施。自我提升是克服人的网络异化的内因,因此要以日常生活的养成培育健全的网络人格,以个体能力的塑造确立主体性网络地位。教育干预是克服人的网络异化的外因,学校教育应向网络教育延伸,网络教育应以思想教育为主体,以道德教育、价值教育为两翼。并且,要动员各方力量的投入,包括动员教育机构、宣传机构、社会组织及网络力量的投入;同时,选取科学的克服途径,既要进行系统化的主流教育,又要进行规模化的网络教育,还应进行渐进式的生活教育。最后,建立互补的克服机制,要做到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教育干预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关键词】:网络社会 异化 符号化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的背景9
- 1.1.2 选题的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2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4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4 研究的创新点14-15
- 第2章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变异15-21
- 2.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5-16
- 2.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传承与变异16-18
- 2.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16-17
- 2.2.2 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思想17-18
- 2.3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分析网络社会人的异化的指导意义18-20
- 2.3.1 为分析网络社会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18-19
- 2.3.2 为分析网络中的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19
- 2.3.3 为分析网络中的人与网络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19-20
- 2.4 本章小结20-21
- 第3章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21-33
- 3.1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表现21-24
- 3.1.1 人的自我关系的异化21-22
- 3.1.2 人与网络关系的异化22-23
- 3.1.3 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23-24
- 3.2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根源24-28
- 3.2.1 网络社会的结构变迁24-25
- 3.2.2 网络社会的技术异化25-26
- 3.2.3 网络社会的文化统治26-28
- 3.3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影响28-31
- 3.3.1 对主体的人的影响28-29
- 3.3.2 对客体的网络社会的影响29-30
- 3.3.3 对社会总体结构及历史发展的影响30-31
- 3.4 本章小结31-33
- 第4章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克服途径33-43
- 4.1 内外因一体化克服方案的总体框架33-38
- 4.1.1 动员各方力量的投入33-34
- 4.1.2 采用科学的克服方式34-37
- 4.1.3 建立互补的克服机制37-38
- 4.2 教育干预是克服人的网络异化的外因38-40
- 4.2.1 学校教育向网络教育的延伸38-39
- 4.2.2 网络教育应以思想教育为主体39
- 4.2.3 网络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价值教育为两翼39-40
- 4.3 自我提升是克服人的网络异化的内因40-42
- 4.3.1 以日常生活的养成培育健全的网络人格40-41
- 4.3.2 以个体能力的塑造确立主体性网络地位41-42
- 4.4 本章小结42-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7-48
- 致谢48-49
- 作者简介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立秋;;“异化”的生存论阐释[J];长白学刊;2009年01期
2 周立秋;;科技异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消解[J];长白学刊;2011年02期
3 段兴利;;网络社会问题的特点及其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李红珍;;人性的异化与回归:弗洛姆人性异化论新探[J];东南学术;2013年03期
5 白剑;;浅析技术网络异化的表现及根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8期
6 李国俊;祝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思想进路[J];理论探讨;2010年01期
7 李海鸥;;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消费主义批判[J];理论学刊;2013年01期
8 高文苗;;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网络社会人的发展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3年01期
9 朱廷劭;李昂;;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J];科学与社会;2013年04期
10 杨宝贵;沈菊琴;;科技异化的当代探析[J];求索;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1096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9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