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交网络用户自我表露行为及其对亲密度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20:28

  本文关键词:社交网络用户自我表露行为及其对亲密度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交网络 自我表露行为 亲密度 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比特经济时代,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经营以比特为基础单元所形成产品的企业逆流而上。其中,基于六维分割以及弱链接理论所建立的社交网络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用户在社交网络网站上创建个人主页,更新自己的状态,发布照片与视频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自我的表露。社交网络对社会个体真实且立体的还原完全建立在每位用户不断进行自我表露的基础之上。自我表露行为创造个人真实的还原、发展并维持着朋友关系、产生用户生成内容并且促进用户信息池的增长。探究在社交网络环境下,自我表露行为的发生机制、其重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以及对于社交亲密度的影响程度,对于社交网络经营者、研究学者以及用户等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将社交网络网站设置为研究环境,自我表露行为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行为的前置变量、行为维度变量以及行为影响变量的独立分析与关系假设的验证,试图在自我表露行为研究领域发现新的知识。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本文以五个主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自我表露文献综述、社交网络下自我表露行为研究综述以及有关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的其他相关主题,包括自我表露效用研究、自我表露感知风险研究与自我表露感知亲密度研究。基于此本文提出社交网络自我表露行为及对亲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整体模型包括12个变量和15条假设路径。通过实证研究设计以及预调研相关工作,本研究具有针对性的将前人量表进行了优化调整最终形成了本文的调研量表,共包含12个变量以及42个测度项目。 在实证调研中,本文通过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数据回收后结合相关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的质量和与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信度、效度以及结构方程分析。研究发现仅自我表露的广度会对感知亲密度存在显著影响;自我表露的广度并会受到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信任感、归属感和互惠感会显著正向影响自我表露的感知价值;隐私风险感知、安全保护感知和信息维护感知会显著负向影响自我表露的隐私风险感知等研究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在最后指出了对于社交网络网站经营者以及社交网络用户的现实指导意见以及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社交网络 自我表露行为 亲密度 影响因素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4-17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范围界定15
  • 1.1.3 研究学术问题15-16
  • 1.1.4 研究意义16-17
  • 1.2 研究方案17-19
  • 1.2.1 研究技术路线17-18
  • 1.2.2 研究内容结构18-19
  • 1.3 研究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0-36
  • 2.1 自我表露文献综述20-25
  • 2.1.1 自我表露的概念20-21
  • 2.1.2 自我表露的分类和维度21-22
  • 2.1.3 自我表露的研究主题22-23
  • 2.1.4 小结23-25
  • 2.2 社交网络下自我表露文献综述25-30
  • 2.2.1 社交网络网站研究25-26
  • 2.2.2 社交网络自我表露行为研究26-28
  • 2.2.3 小结28-30
  • 2.3 社交网络自我表露其他相关主题研究30-36
  • 2.3.1 自我表露效用研究——社交资本理论30-31
  • 2.3.2 自我表露风险感知——在线信息隐私31-33
  • 2.3.3 社交网络自我表露对亲密度的影响研究33-34
  • 2.3.4 小结34-36
  •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36-46
  • 3.1 研究模型的提出36-40
  • 3.2 研究变量40-43
  • 3.2.1 自我表露效用前置变量40-41
  • 3.2.2 自我表露风险前置变量41-42
  • 3.2.3 自我表露行为前置变量42
  • 3.2.4 自我表露行为与结果变量42-43
  • 3.3 研究假设43-46
  • 3.3.1 自我表露效用影响因素假设43-44
  • 3.3.2 自我表露风险影响因素假设44-45
  • 3.3.3 自我表露的维度影响因素假设45
  • 3.3.4 行为影响因素假设45-46
  • 3.3.5 研究假设小结46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46-68
  • 4.1 研究性质描述46-47
  • 4.2 研究变量的测量47-51
  • 4.2.1 问卷调查47-48
  • 4.2.2 量表设计48-51
  • 4.2.3 抽样说明51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51-54
  • 4.3.1 信度分析51-52
  • 4.3.2 效度分析52
  • 4.3.3 结构方程分析52-54
  • 4.4 预调研测试54-68
  • 4.4.1 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54-55
  • 4.4.2 信度分析55-61
  • 4.4.3 效度分析61-64
  • 4.4.4 小结64-68
  • 第五章 实证分忻68-86
  • 5.1 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68-69
  • 5.1.1 性别68
  • 5.1.2 年龄68
  • 5.1.3 学历68
  • 5.1.4 职业68-69
  •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69-76
  • 5.2.1 信度分析69-74
  • 5.2.2 效度分析74-76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76-83
  • 5.3.1 社交网络自我表露行为与亲密度结构模型77-80
  • 5.3.2 自我表露感知效用与隐私风险影响因素分析80-83
  • 5.3.3 模型假设验证小结83
  • 5.4 研究结论分析83-86
  • 5.4.1 感知亲密度研究结论83-84
  • 5.4.2 自我表露深度、广度和持久度研究结论84-85
  • 5.4.3 自我表露效用感知和隐私风险感知研究结论85-86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86-92
  • 6.1 研究回顾与总结86-88
  • 6.2 本研究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88-90
  • 6.2.1 对于社交网络网站经营者88-89
  • 6.2.2 对于社交网络网站用户89-90
  • 6.3 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研究展望90-92
  • 6.3.1 研究局限90-91
  • 6.3.2 未来研究展望91-92
  • 参考文献92-103
  • 附录103-107
  • 致谢107-108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林英;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罗亦军;刘强;王宇;;社会网络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10期

3 卢叶微;胡治严;;对个人在线提供信息隐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05期

4 李董平;余苗梓;王才康;谢晰君;周柳梅;朱训明;;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4期

5 杨芳;;数据挖掘中隐私保护方法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年08期

6 李晔;刘华山;;问卷调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100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00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5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