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父母的入学准备观念和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4:14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父母的入学准备观念和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由此便产生了这样一个数量庞大且处境不利的儿童群体——流动儿童。他们的教育状况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中之一就是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 作为笔者导师关于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之一,本论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T村为研究地点,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取了流动儿童父母关于子女“入学准备”观念和实践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其观念和实践的特征;同时,论文还以“文化模式”论为视角,分析了具有流动人口群体属性的文化在流动儿童父母“入学准备”观念和实践上的表现,并探讨了以这种文化为基础的观念和实践对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父母在关于子女“入学准备”的观念上带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具体表现为对学习和生活技能这两方面的关注。流动儿童父母意识到:它们不仅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也关系到流动儿童以后的发展,因而是流动儿童在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时必须具备的能力或素质。基于此,它们也是“入学准备”实践的主要内容。但是,并非所有的观念都被付诸于实践。进行哪些实践或者在哪些方面付诸更多的实践,是流动儿童父母经过权衡(他们既要顾及到整个家庭的生活,也要保证子女可以顺利过渡到小学)所做出的选择,呈现出合理性和限制性的双重属性。基于“文化模式”论的视角,这涉及到流动人口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社会环境以及内化了的传统思想。 最后,本论文讨论了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及以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为目标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流动儿童父母 入学准备 观念 实践 访谈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21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现实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6
- 1.3.1 国外的研究11-13
- 1.3.2 国内的研究13-16
- 1.3.3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价16
- 1.4 概念界定16-17
- 1.4.1 流动儿童16-17
- 1.4.2 入学准备17
- 1.5 研究方法17-19
- 1.5.1 质的研究取向17
- 1.5.2 研究对象的选取17-18
- 1.5.3 研究资料的收集18
- 1.5.4 研究资料的分析18-19
- 1.6 理论视角——文化模式论19-21
- 第二章 流动儿童父母的入学准备观念及其特征21-30
- 2.1 流动儿童父母的入学准备观念概况21-26
- 2.1.1 身体和运动发展22
- 2.1.2 情绪和社会性发展22-24
- 2.1.3 学习方式24-25
- 2.1.4 言语发展25
- 2.1.5 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25-26
- 2.2 流动儿童父母入学准备观念的特征26-30
- 2.2.1 “入学准备”内涵理解上的全面与非全面26
- 2.2.2 渴望向上的社会流动26-28
- 2.2.3 入学准备观念与早期社会化28-30
- 第三章 流动儿童父母的入学准备实践及其特征30-37
- 3.1 流动儿童父母的入学准备实践概况30-33
- 3.1.1 培养子女对新环境的熟悉感30-31
- 3.1.2 学习的辅导和监督31-32
- 3.1.3 “习惯”的养成32-33
- 3.2 流动儿童父母入学准备实践的特征33-37
- 3.2.1 实践是基于理性的选择33-34
- 3.2.2 限制型符码的使用34-35
- 3.2.3 入学准备实践与早期社会化35-37
- 第四章 流动儿童父母入学准备观念和实践的文化解析37-47
- 4.1 流动人口家庭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37-42
- 4.1.1 “没想”所以“没做”——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37-38
- 4.1.2 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投入38-39
- 4.1.3 流动人口家庭的文化商品及文化活动39-41
- 4.1.4 流动人口家庭的择校问题41-42
- 4.2 空间与时间双重意义上的流动42-44
- 4.2.1 从差序格局到城市边缘人42-43
- 4.2.2 从传统到现代43-44
- 4.3 民族性格的影响44-47
- 4.3.1 内化了的“乐感文化”44-46
- 4.3.2 实用的原则46-47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47-51
- 5.1 研究结论47
- 5.2 讨论47-50
- 5.2.1 教育公平的起点在哪里47-48
- 5.2.2 为流动儿童父母及流动儿童提供(可做出更多选择的)机会48-50
- 5.3 反思与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57
- 附录57-60
- 附录1:访谈提纲一57
- 附录2:访谈提纲二57-58
- 附录3:补充访谈提纲58-59
- 附录4:被访家庭情况统计表59-60
- 卷内备考表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教师和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闵钰;;乐山市农村幼儿园入学准备状况调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7期
3 姜宇;;流动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08年05期
4 盖笑松;刘坚;;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5 李辉;;入学准备问题视点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6 牛林晓;周永康;;家庭资本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高军;;儿童入学准备的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徐微;;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基于25户流动家庭的访谈调查[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张向葵,孙蕾,李大维,盖笑松;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4期
10 盖笑松,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1103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0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