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退行现象的病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1:07
本文关键词:社会退行现象的病理学研究
【摘要】:社会退行是对个体心理退行的社会学延伸,作为社会病态现象之一,退行趋势是社会系统性病变在社会组织、群体及其成员心理和行为中的表现。与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元人格结构相对应,社会也有三元精神结构,那就是法律、道德、理想,用于对社会行为进行控制。社会退行的机制和过程表现为:从社会理想的动摇开始,经由道德约束的松动,最终导致法律制度的虚无化,造成社会越轨行为的大量滋生。 社会的发展历程未必都经由发生、成长而成熟,也会有变异的趋势,包含着退行的可能。因此进行社会建设,应当关注和防范作为一种风险而存在的社会退行现象。社会中失衡现象譬如本文的研究对象:社会退行,就像是侵入社会有机体的病菌,如不医治,将会影响社会健康发展,从病理学方向研究更易找到问题根源。当前学术界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失范方面,社会病理学作为医学病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交叉产物,是一个新的领域。 本研究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运用功能分析法,将社会退行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条件、结构和环境变化联系起来,通过考察社会关系和过程对精神生活的影响来研究社会退行现象,从而做出社会学和社会病理学的分析。本研究的主线是构建社会病理学的分析框架,然后用此框架研究社会退行现象。在社会系统论和医学病理学的基础上,将医学病理学的思路类比到社会有机体,研究社会退行的原因、机制及社会有机体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通过揭示社会运行机制的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以及功能类似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建立起社会病理学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由个体人格结构类比到社会三元精神结构,并从意识形态、道德、法律等社会制约方式的功能变化上来总结社会退行现象的表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启发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退行产生的原因。文章的核心部分是运用社会病理学的框架对退行现象进行分析,对病理机制的总结融合了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监察系统的知识框架基础,并从社会退行引发社会心理的明显变化来表明其影响,,公众的心理动向也反过来证明了社会退行现象的存在。社会退行使社会功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内容,提出了扭转和消除社会退行现象的途径和措施,这部分对应病理学的分析框架中的动力、调节机制以及社会监察系统,从意识形态、道德法律制度、社会监督制约机制三方面入手提出一些建议。 运用社会病理学思路来分析社会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有助于将社会问题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过程及带来的社会结构、功能变化置于社会运行大环境中,探寻社会发展有效的动力系统、调节系统和社会监察系统,并重视这种合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退行 病理机制 社会监察系统 社会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导论12-27
- 1.1 问题的源起12-13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15
- 1.2.1 研究目的13-14
- 1.2.2 研究意义14-15
- 1.3 文献回顾15-19
- 1.3.1 国内外对于退行现象的研究15-16
- 1.3.2 国内外对于病理学的研究16-18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18-19
- 1.4 核心概念界定19-21
- 1.4.1 退行19-20
- 1.4.2 社会退行20
- 1.4.3 社会病理学20-21
- 1.5 理论依据21-24
- 1.5.1 社会系统论21-22
- 1.5.2 社会病态论22-23
- 1.5.3 医学病理学23
- 1.5.4 人格退行23-24
- 1.6 研究方法24-25
- 1.6.1 类比研究法24
- 1.6.2 因果分析与结构功能分析相结合24
- 1.6.3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24-25
- 1.6.4 案例分析法25
-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25-27
- 第二章 社会病理学的分析框架27-34
- 2.1 社会运行机制的构成27-31
- 2.1.1 社会动力机制27-28
- 2.1.2 社会调节机制28-30
- 2.1.3 社会制度与结构30-31
- 2.2 机体免疫系统与社会监察系统31-34
- 2.2.1 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与功能31
- 2.2.2 社会监察系统的构成与功能31-34
- 第三章 社会退行现状及其原因34-42
- 3.1 社会退行的表征34-38
- 3.1.1 脱离现实的社会理想34-35
- 3.1.2 社会价值观日趋私利化35-36
- 3.1.3 人性和道德底线失守36
- 3.1.4 罪恶感普遍丧失36-37
- 3.1.5 权力精英社会责任的普遍丧失37-38
- 3.2 社会退行产生的原因38-42
- 3.2.1 理想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破产38
- 3.2.2 社会变革中顶层设计的缺失38-39
- 3.2.3 对知识阶层社会关怀的排斥39-40
- 3.2.4 社会发展目标中现实性基础的缺乏40
- 3.2.5 社会规范效力的缺失40-42
- 第四章 社会退行的病理机制42-48
- 4.1 意识形态的异化42-44
- 4.1.1 理想主义意识形态的反动42-43
- 4.1.2 应然教化与实然生活的冲突43
- 4.1.3 意识形态对社会反思的抑制43-44
- 4.2 主流道德中理性的缺失44-46
- 4.2.1 缺乏社会基础的道德妄想44-45
- 4.2.2 市场化改革引起的道德废弃主义45-46
- 4.3 社会监察系统的缺失或虚置46-48
- 4.3.1 社会监察体制的缺乏46-47
- 4.3.2 社会监督机制的虚置47-48
- 第五章 社会退行的影响48-53
- 5.1 社会退行对社会心理的影响48-50
- 5.1.1 强化社会怨恨48-49
- 5.1.2 弱化社会信任49-50
- 5.1.3 涣散社会团结和凝聚力50
- 5.2 社会退行对社会功能的影响50-53
- 5.2.1 削弱政府和权力的合法性51
- 5.2.2 导致经济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衡51-52
- 5.2.3 削弱文化的道德育化功能52
- 5.2.4 阻碍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52-53
- 第六章 扭转和消除社会退行的途径53-59
- 6.1 树立世俗、理性的意识形态53-55
- 6.1.1 确立理性的社会理想53-54
- 6.1.2 树立正确的核心社会价值理念54
- 6.1.3 建立宽容的宗教文化态度54-55
- 6.1.4 树立现实的道德规范55
- 6.2 建立健全、合理而可行的法律制度55-56
- 6.3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制约制度56-59
- 6.3.1 大力推进社会民主化改革56-57
- 6.3.2 重视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57
- 6.3.3 建立完善的反思性监控体系57-59
- 结束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作者简介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山;文化颠覆与社会倒退[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刘玉梅;;道德退行现象及其防范[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3 郝文;;和谐社会的心理和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期
4 周新城;;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停顿和倒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06期
5 徐莲梅;;浅谈传统文化对我国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影响[J];消费导刊;2009年11期
6 胡颖峰;;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7 胡俊修;涂耀威;;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中国与西方的比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9 张建梅;李宏翰;;大学生的角色退行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10 俞亮,张驰;反社会病态人格理论浅析[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1105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0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