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学校社会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日渐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流动儿童迁入城市之后面临着来自学业、生活以及社会等各方的压力与影响,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波动。因此,本文将目光定位在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试图通过对比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了解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心理差异,并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索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此外,本文在国内外社会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力图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为了深层次地把握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将二者进行对比,从差异中总结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学校社会工作角度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运用访谈法,加之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两所中学的3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儿童188人,本地儿童153人。本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对策: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堪忧,超过半数的被调查流动儿童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2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普通中学本地儿童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明显低于农村中学流动儿童的检出率。3流动儿童所表现出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焦虑以及人际关系与敏感。4流动儿童对待心理健康的态度较本地儿童更为被动。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与结论,本文提出了构建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的对策与建议。首先,社会工作者要联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在流动儿童中学建立学校社会工作试点;第二,社会工作者要将全体流动儿童纳入服务对象中,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第三,社会工作者协助流动儿童与学校、家庭、社会等系统建立紧密联系,拓宽资源整合的路径,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建设争取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6;B84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肖克;冯帮;;流动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8年03期
3 张骞;张大均;;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09期
4 胡定荣;傅恒;;北京市公立初中打工子弟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5 郭云霞;;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0期
6 张立忠;;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及其对策[J];南方农村;2007年01期
7 林文亿;;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青年探索;2009年01期
8 魏雁滨;陶兆铭;;从介入模式探讨香港青少年服务的发展[J];青年探索;2010年02期
9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10 马林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雷音;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雅恬;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化路径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恬;打工子弟中学生地域身份认同研究及学校社会工作的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颜科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71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7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