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科学奖励规范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默顿科学奖励规范思想研究
【摘要】:“科学社会学之父”罗伯特·金·默顿将其毕生精力放在科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上,创建了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科学社会学理论,涉及科学建制化、科学问题和社会政策等诸多领域,其学术成就在国际科学社会学界得到一致的公认和肯定,并以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中层理论的倡导者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本篇论文主要以默顿科学社会学后期的理论研究为主,重点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内容,科学规范结构及重要的科学奖励规范思想进行分析整理,国际科学社会学界对此的关注从未间断过,并作出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但从默顿科学社会学总体理论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均较为分散,对整体思想成果的反应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会选择某个单一角度对默顿科学奖励规范思想具体内容、功能、效应给予微观研究,几乎没有从宏观上系统分析其科学奖励规范思想,尤其是对我国科学奖励制度政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较少。本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共六章,其中正文有四章。第一章综述了默顿科学奖励规范这一思想概念是怎样提出的,分别从默顿科学规范和科学动力机制两方面论述鼓励科学家进行独创性科研成果的再创造,明确默顿提出的科学奖励规范的本质:对独创性优先权的承认和科学共同体对科研成果公平评议的承认,整理列出默顿提出科学奖励规范的几种奖励方式。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中提到的科学奖励规范中存在三个效应:“第41席位”现象、“棘轮效应”、“马太效应”,分析三种效应本身内容、存在产生的原因、三者的联系、对默顿科学奖励规范的影响。第三章从文献研究出发,首先在对科学家个人、科学领域群体、科学发展三方面总结科学奖励规范的积极意义。相对应的提出默顿科学奖励规范存在的三点片面性:默顿科学奖励规范本身的不足是其过于理想化、对科学奖励规范思想的目的过于追求认知功能、作为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历史性。第四章论述了默顿科学奖励规范思想的现实意义,即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启示,明确我国科学奖励规范的建立和奖励机制的按劳分配导向、将科学奖励规范中工具性奖励和荣誉性奖励相结合导向、提高我国奖励奖项的科学共同体评议水平导向、加大市场对奖励奖项的投资比例导向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亦之;;默顿斯教授应邀来兰州大学访问并讲学[J];西北人口;1981年04期
2 费涓洪;;罗伯特·金·默顿[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6期
3 孙启贵;默顿规范的困境与出路[J];新东方;2001年05期
4 林聚任;悼罗伯特·K.默顿[J];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
5 史蒂文·夏平;杨艳;陈蕾;;理解默顿命题[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周学政;;“默顿规范”研究简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马来平;;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03期
8 徐梦秋;欧阳锋;;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价值要素与行为规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包和平;韩晖;;解读默顿科学规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冯向东;;从默顿的博士论文看实证研究方法[J];学园;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庆利;;浅析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兼论默顿和科尔思想的区别[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刘霁堂;;默顿科学越轨理论及得失[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刘霁堂;;略论默顿的科学越轨理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吕乃基;;论科学的发展规律[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王德伟;;产品是生活之家(提纲)[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马来平;;尊重科学的自主性——默顿学派的科学自主性思想刍论[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10 高亮华;;论科学精神[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 文军;罗伯特·金·默顿: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范岱年;我所了解的默顿先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曹聪;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李佩珊;重读默顿[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刘兵 清华大学教授;科学社会学的理想类型[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华杰;创造自己的语言:虚构的真实[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邬波涛;科学vs.宗教:一个无法简单化看待的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张目;让默顿·米勒的智慧启迪我们[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9 赵万里;悲壮的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总部)高级合伙人 李季先;突破“默顿困局”IPO改革才有实效[N];上海证券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雅旋;对默顿规范的反思和科研规范的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高二旺;默顿“无私利性”科学规范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彦雨;评析学术界关于默顿规范的论争[D];广西大学;2006年
4 唐玉;中西文化对默顿科学规范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严鼎程;默顿马太效应的多元视角解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6 侯杰;默顿科学奖励规范思想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7 王连梅;论马尔凯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批评[D];兰州大学;2009年
8 林艳;默顿规范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9 金珠;后默顿时期西方科学规范评析[D];东北大学;2009年
10 李辉;默顿学派与爱丁堡学派的思想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8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9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