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应用探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07:06

  本文关键词: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应用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组社会工作 大学生自杀 自杀倾向 介入研究


【摘要】:自杀是一种自我伤害自我毁灭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自杀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是个人生理、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自杀是全人类的悲剧。自杀问题已成为全世界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议题、公共卫生与精神卫生议题。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自杀不仅给家庭和个人带来难以弥补伤痛,而且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风险和损失。大学生自杀及其相关问题,深刻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关系到校园的安全和稳定。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日趋严重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已成为一项重要社会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断发展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和心理教育咨询制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干预自杀行为的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形式、新情况,学生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在应对大学生自杀问题时,仍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大学生自杀现象在校园中仍较为严重,部分原本可以及时预防干预的自杀行为未得制止,大量的潜在自杀风险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社会工作及其小组工作的方法,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术,在应对大学生自杀问题时是可行的有效的。但现阶段国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较为稀有,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和介入策略探讨上,实务性工作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对自杀倾向大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以期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达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的目的。小组工作过程中,依据小组动力理论、萨提亚理论和自杀学相关知识,结合组员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了小组工作方案。并采用大学生自杀意念量表、组员主观评估、观察员评估、组员访谈等方式,对整个小组活动进行评估。研究结论如下:1、小组工作在减低组员自杀意念,降低组员自杀倾向方面,作用明显效果显著。2、本次小组活动在小组氛围、活动方案设计、社工表现、满意程度四个方面表现较好,小组工作较为成功。3、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应对大学生自杀问题方面是可行的有效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6;C91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勇;宋厚亮;;自杀倾向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04期

2 王勇;蒋小春;钱金国;;太极拳对常州市中学生自杀倾向的干预研究[J];运动;2010年11期

3 刘秀英;;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越爱吃蔬菜自杀倾向越低[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4年02期

5 水儿;美国300万少年有自杀倾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6 李斌;黄建春;;大学生自杀倾向成功干预的案例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7 龚正华;;中学生自杀倾向的成因与心理救助[J];中国德育;2007年11期

8 梁华妮;郭丽;宁静;程淑媛;;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9期

9 ;自杀离你有多远?[J];可乐;2006年09期

10 ;五种心理老得快[J];新天地;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久波;张小远;赵静波;;中国大学生自杀倾向的流行现况[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韩卫民;;北京市通州区2461名中学生自杀倾向现况调查[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红琳;;探讨晚期癌症患者自杀倾向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A];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燕玲;;一位尿毒症伴自杀倾向患者的单病种整体护理体会[A];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管锡琚;管红;陈娅宁;;老年人心理障碍与自杀倾向的对策研究[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吉春华;;抑郁神经症的矫治——抑郁神经症并伴发癔症性失语症患者的矫治[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单颖文;社交网络主动干预自杀倾向[N];文汇报;2011年

2 记者 曹斯;35至44岁男士自杀倾向最高[N];南方日报;2010年

3 郑屠 编译;帕罗西汀可增加儿童自杀倾向[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朱荟 编译;亲密社会关系或引发青少年自杀倾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涂诗薇;成都高校大学生 有自杀倾向的比率高达3%[N];中国妇女报;2006年

6 任意;鞭挞疗法 可有效扼制自杀倾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记者 冯立中;外来务工女青年自杀倾向值得关注[N];健康报;2012年

8 徐立强;女大学生自杀身亡谁之责[N];法治快报;2004年

9 闫超;香烟猛于战争?历史学家新书举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记者 朱晓京;“崩溃”边缘寻求援助者仅7%[N];沈阳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颖;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聊城大学;2007年

2 于洪苏;正念团体对自杀倾向大学生生存理由的干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京成;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应用探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闫赛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杀倾向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98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98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