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潜变量模型在异质性群体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分类潜变量模型在异质性群体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类别因子分析
【摘要】:目的在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常需要依据某些特征将一个大的异质性群体分为多个小的同质性人群,再针对小的同质性人群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使处理效应最大化,这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导致群体异质性的因素有时可直接测量,有时不可直接测量(即潜变量),而需通过测量与其相关的其他多项条目(即显变量)来间接反映,潜变量模型可以度量。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分类潜变量模型在不可见异质性群体分类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若显变量为连续型变量时,可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异质性群体进行分类;若显变量为分类变量时,可采用潜在类别分析;若显变量具有多维度特征时,可采用潜在类别因子模型从多个维度对异质性群体进行分类。本研究首先对潜在剖面分析、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类别因子模型方法的模型理论、参数估计、模型评价、后验分类和图形表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之后通过数据模拟和实例分析的方法,比较了连续型潜变量时潜在剖面分析和传统聚类分析对异质性群体分类的效果,以及分类显变量且存在多个维度特征时,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类别因子分析的适用性及分类效果。实例分析的数据分别来自广州市居民健康知识调查和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结果潜在剖面分析和传统聚类分析的数据模拟比较结果显示,基于本研究参数设置条件下,潜在剖面分析的平均错分率比聚类分析低,当原始数据类间方差相等时,指定类间方差和类间方差不等的潜在剖面分析,错分率相当;当原始数据类间方差不等时,指定类间方差不等的潜在剖面分析,,错分率低于指定类间方差相等的潜在剖面分析。实例分析结果显示潜在类别模型可将人群明确分类,而聚类分析效果不佳。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类别因子分析模拟比较的结果显示,在两因子两水平的理论模型抽样条件下,原始数据的两维度不相关或弱相关时,潜在类别因子分析选择理论模型作为最优模型的比例和正确分类率均高于潜在类别分析选择4类别的单因子模型;当原始数据两维度中度相关时,随着样本量的增加,选择两因子两水平且相关的潜在类别因子模型的比例逐渐增加,且正确分类率较高;当两维度高度相关时,潜在类别因子模型也倾向于选择一个因子的模型。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潜在类别因子分析可从多个角度对异质性群体进行分类,分类结果更精确,比潜在类别因子分析提供更多的分类信息,同时还可探索因子之间的关联。 结论潜在剖面分析法的分类效果优于系统聚类法,可作为解决连续型变量分类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类别因子分析都可以处理分类显变量。前者从单维度对观测分类,后者结合了因子分析的思路,可从多维度对观测分类。 和潜在类别模型相比,潜在类别因子模型不仅可对异质性群体进行分类,同时可研究显变量的潜在因子结构,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显变量降维成因子,因此LCFA方法同时具有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功能,对观测分类有更多元化的解释,比潜在类别模型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具有更广泛的学术应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同归;刘樝;;团体依恋的概念与测量:项目因子分析方法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邓稳根;戴海琦;;不同IRT模型在生活取向测验修订版中的适用性比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艳,朱传红,黄光照,乐虹;两地区医疗纠纷法医学尸检鉴定质量的比较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4 刘艳,朱传红,刘良,乐虹;医疗纠纷法医学鉴定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J];法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5 吴海磊;钱吉生;张纯;丁永健;陆永昌;尹军;;口岸检出HIV感染者危险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1期
6 王燕;王亮;任书华;赵瑾珠;孙奕;;健康信念对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7 杨海兵,杨磊,张钧岳,陈镜琼;尘肺疾病过程与接尘工人健康监护的关系[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年05期
8 万莹;徐红;赵瑾珠;任书华;周涛;孙奕;;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探讨高血压患者遵医服药行为的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9 孙保利;朱国生;张剑峰;劳海霞;;大学生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及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解玉侠;周建庭;杨建喜;陈增顺;;基于典型相关系数法的西藏自然环境与桥梁病害相关性分析[J];公路;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廖巍;海南省基层地区中小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效果评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3 李永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与成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陆艳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林枫;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业导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云霞;耐多药结核病影响因素的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崔江禹;适宜我国社区和基层应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初步判别方法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9 张洪亮;离散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张园;住宅虚拟企业精益建造实施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园园;偏最小二乘回归与判别分析在科技人员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D];潍坊医学院;2009年
2 景睿;城区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潍坊医学院;2009年
3 杨林蛟;英语语法在线学习系统的学生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韩莎;饮水型氟骨症非骨相特征的分析及早期判别模型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延伟;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韩超;四县农村居民精神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朱媛媛;济南市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雨;基于植物性中药基原性状药性判别模型的比较[D];山东大学;2011年
9 秦波;联合式捆绑销售对基于消费者视角品牌权益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任群;认知诊断测验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9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9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