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对象特征、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23 11:11
本文关键词:接触对象特征、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摘要】:社会距离既可以表示阶级之间差别,也可表示人际、群际关系的亲疏程度。拉近社会距离有助于个体或群体间亲密关系的形成,构成积极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个体因素、社会因素、群体互动因素是影响社会距离的主要因素。对不同的接触对象,个体表现出有差异的社会距离。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实验范式探讨接触对象特征(相貌、社会地位)、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研究一,编制适合大学生的社会距离测量问卷。 预实验(一),想象性接触有效性检验。通过文字指导语引导被试进入想象性接触后,把被试随机分成描绘和不描绘想象内容两组,然后进行社会距离测量。结果表明,是否描绘想象内容对社会距离评估没有影响。 预实验(二),实验材料呈现方式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中把被试随机分成纸本测验组和人机测验组,,两组想象性接触内容完全相同。所有被试均先进行想象性接触程序,而后直接完成社会距离测量。结果表明,测验呈现方式对社会距离评估没有影响。为了使测验程序简洁化,同时有效控制无关变量,以下研究均采用人机测验方式。 研究二,接触对象特征对社会距离的影响。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采用想象性接触范式探索接触对象相貌(美好/丑陋)、社会地位(高/低)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程序同预实验(二)。结果表明,两个自变量主效应都显著,交互效应不显著。大学生与相貌美好或社会地位高的接触对象间社会距离近,接触意愿强;与相貌丑陋或社会地位低的接触对象间社会距离远,接触意愿较弱。当接触对象相貌美好、社会地位高时,大学生与该接触对象间的社会距离最近,且接触意愿最高;当接触对象相貌丑陋、社会地位低时,被试与该接触对象间的社会距离最远,且接触意愿最弱。 研究三,接触对象类型、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利用想象性接触范式,探讨接触类型(美高/丑低)和接触程度(深/浅)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程序同上。结果发现,接触对象类型对社会距离有显著影响,而接触程度对被试评估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交互效应也不显著,即接触程度加深时,接触对象特征(相貌和社会地位)依然对被试评估社会距离产生影响,美高组社会距离近,丑低组社会距离远。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国显;;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卢国显;;空间隔离与集中化生存方式: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王毅杰;王开庆;;流动农民与市民间社会距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4 王卫东;;东亚的社会距离与全球化[J];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5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分析[J];南方人口;2010年01期
6 钟涨宝;陶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的社会距离研究——基于双向度社会距离测量[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7 熊春明;吴锐;;纸笔测验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年09期
8 赵凌云;赵文;;差异化的社会距离——论城郊结合部群体间的社会关系[J];农村经济;2013年02期
9 李英蕾;夏纪军;;社会距离对自愿合作的影响: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09年02期
10 刘娟娟;;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218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1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