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圈层”视域下农民工身份龃龉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3 23:00
本文关键词:“社会圈层”视域下农民工身份龃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民工 现代樊篱 社会圈层理论 身份龃龉 CAS理论
【摘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一种特殊群体——农民工应运而生。他们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力军,并试图通过非农化实现其社会身份转变的目标。诚然,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到20世纪90年代,农民向城市转移已经替代乡镇企业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职业流动的主要渠道,截止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更是达到了25278万人。然而,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农民工不仅遭遇到物质层面的障碍,而且深陷于制度、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困境,以致大面积出现诸如地位弱势、身份非法、称谓污名等现象,进而促使他们的经济(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之间产生惰距,即身份龃龉。 由此,本文首先从历史与制度两个维度对农民工身份的转变历程进行探究,并归纳出他们身份转变过程中凸显的现代樊篱:制度樊篱、文化樊篱和自组织樊篱。制度樊篱体现于户籍制度及其派生制度,文化樊篱体现于惯习和符号,自组织樊篱体现于权力和声望。其次,以社会圈层理论为视域对农民工身份龃龉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提炼出身份龃龉是由城市居民的“紧缩圈层”的排斥与农民工之双重圈层(亲情圈层和工具圈层)的非系统性融合所引致的论点。再者,通过对英德美日农村劳动力成功向城市转移之模式的描绘,清晰勾勒出同样适用于中国农民工身份融入的政策图式。最后,基于CAS理论构建出有助于农民工身份融入研究的分析模型——刺激—反应分析模型和回声分析模型,并借此从宏微观层面阐述农民工身份有效融入的处理策略,,从而弱化农民工无序流动引起的负面效应,以促进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完成两大群体的转变与互动,即农民工融入意愿与能力的增强和城市居民接纳意识的培育;在宏观层面上是实现融入系统的完善,即构建象征符号体系、完善身份融入制度、推行家庭式迁移模式和建构身份融入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412.6;C9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祖松;;农民流动的制度惰距特征与制度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2 周利敏;;镶嵌与自主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非正式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3 周作翰;张英洪;;从农民到公民:农民身份的变迁路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博;;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身份的缺失[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5 李东卫;;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制度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6 徐世浩;陈龙根;;经济转型背景下农民工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年05期
7 丁纯;德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与改革[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2期
8 周泓;;杨柳青镇乡:地缘圈界与信仰圈层——兼论汉人社会圈层形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喻名峰;廖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变迁与建构逻辑[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10 范叶超;杨慧玲;;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惰距[J];黑河学刊;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220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2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