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法律干预措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法律干预措施研究
【摘要】:青少年校园暴力日益成为人们担忧而又无奈的一个社会问题。近两年以来,在微博社区、朋友圈、及电视网络媒体上就有几十起恶性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而呈现在众人眼前的只是这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冰山一角,日益严重且频发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不但没有因出台的相应法律的干预措施得到遏制,反而越演越烈。现有的法律干预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关键所在。现有的青少年校园暴力呈现出诸多突出的特点包括隐蔽性、手段多样且恶劣、群体性、原因复杂等,同时青少年校园暴力呈现一定的严峻趋势:低龄化、女性主体上升、范围蔓延等,且其性质也都比较恶劣,社会影响剧烈,为了遏制青少年校园暴力,本文研究和分析现有的法律干预措施存在的问题,发现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法律干预措施存在立法分散在多个部门法及不同的范围里,相关法律规定笼统、操作性不强,部分法规处罚力度偏低,以及现实处理中的草草了事,监管责任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法律干预措施。为此需要:一、制定系统专门的相关法律,首先需要开展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专门系统性的立法调研起草工作,其次联合心理专家、教育学家与法律专家针对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进行专项研究,最后吸收地方实践经验,把一些有效的实践上升为法律,并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作我国专门系统立法的指导。二、具体化法律的内容,实现法律的可操作性问题。首先要剔除现有法条中模糊性的字词,其次,除去条文中笼统的规定,增加规范细致化的条文。最后要针对现有青少年校园暴力特点与趋势,完善相关立法的空白,同时落实法律实施的监督。三、加大相应的处罚力度。一方面需要在现有法条的基础上增加法律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要增加刑罚处置措施的种类与内容,科学合理把握处罚力度的“度”的问题,做到宽容但不纵容,即能对青少年起到很好的教育,又能让其接受犯法之后需要承担的责任。四、明确相关责任。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是导致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明确家庭责任、学校责任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各主体尽到自己当尽的义务,另外这也需要法律的监督,保障各主体贯彻落实法律规定的责任,另外针对我国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各主体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发现,帮助疏导,共同防治。最后可以考虑成立相关综合性部门,彼此联络。法律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它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使法律的实施更高效,以此实现法律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起到相应的保障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183;C91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防止青少年犯罪要过五关[J];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01期
2 马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3 高中建;开放·流动·控制——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动态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4 张千山;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5 丛梅;防患未然与亡羊补牢——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动机分析及其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6 李府仙,狄小华;文身与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0年04期
7 孙淑敏;当代美国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J];青年研究;2000年08期
8 杨征;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1期
9 李府仙,狄小华;文身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1期
10 固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锐利武器——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韩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青少年网络危机及其应对[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刘宝山;;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类型特征与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9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10 方继民;傅强;;青少年侵财型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防止青少年沉迷上网聊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刘茜;着力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初级中学 徐倩;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N];法治快报;2007年
4 ;汉中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N];汉中日报;2007年
5 罗会银;我市大力推进青少年“免疫工程”[N];九江日报;2007年
6 田晓芳 作者单位:宁县人民政府;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N];陇东报;2007年
7 徐爱东;影响青少年犯罪四大主因[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袁一多 谢建平 记者 陶婧;真情关爱 当好青少年“保护神”[N];南昌日报;2007年
9 宋广玉;青少年犯罪六成源于“无所事事”[N];南京日报;2006年
10 童小军;美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青少年犯罪研究与立法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瑞;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及预防[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豪杰;互联网络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张伟;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拉巴;拉萨市青少年犯罪状态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晶;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玉;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德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文繁;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59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5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