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群政府合作建模与仿真——嵌入并反馈于一个异构性社会网络
本文选题:城市群政府合作 切入点:多智能体模拟 出处:《管理科学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社会网络视阈下的城市群政府合作过程中的多期进化博弈为例,通过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的完整建模过程,在微观主体互动层面建立一个考虑个体成本收益差异的非对称进化博弈系统(并同时考虑全体博弈互动和部分博弈互动的交互),在宏观社会结构层面建立一个实现节点之间连接概率定制化的异构性社会网络模型(且同时考虑全局信息交互和局部信息交互的更替),并通过多智能体系统(特别是交互意愿变量的引入)实现了微观互动(博弈行为)和宏观涌现(网络结构)之间的双向反馈和动态交互.在构建模拟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运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案,对仿真模型及模拟结果进行信度检验,并结合多次模拟实验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考察全局交互比例,局部连接概率等网络结构变量、合作收益、惩罚措施等博弈参数变量、以及决策个性等主体属性变量对城市群政府博弈形势与合作水平的动态影响,为促进城市群政府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也是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科计算实验研究的一次创新尝试.
[Abstract]:Taking the multi-stage evolutionary game in the government cooperation proc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as an example, the complete modeling process of conceptual model, mathematical model and computer model is adopted. An asymmetric evolutionary game system considering individual cost-benefit differences is established at the micro level of the subject interac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whole game and part of the game is taken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and a real society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at the macro social structure level. Heterogeneous Social Network Model based on probabilistic connection between nodes (considering both global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nd local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nd implemented through multi-agent system (especi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active will variables). The bidirectional feedback and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micro interaction (game behavior) and macro emergence (network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schemes are designed and run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model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network structure variables such as global interaction ratio, local connection probability and so on are investig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ample data of multipl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he dynamic influence on the game situation and cooperation level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government, such as cooperative income, penalty measures and other game parameter variables, as well as the subjective attribute variables such as decision-making personality, etc. It is also an innovative attempt fo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uting in the scienc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provide policy basis and policy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government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c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盟委员会合作交流项目(7161101045)
【分类号】:C9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保;;产业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2 本文课题组;;打造武汉城市群 从城市路网谈武汉及周边城市群[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3 叶金生;;关注武汉城市群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4 彭智敏;;武汉城市圈如何创新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制——以武汉市湖泊管理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8年12期
5 ;什么是"第六城市群"?[J];当代学生;2005年05期
6 徐琴;;城市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对应演进——兼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J];未来与发展;2000年06期
7 孙亚;;发展武汉城市群应实行多重整合[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8 杨朝光;;关于城市群及其相关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2年09期
9 刘勇;充分发挥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龙头带动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4年05期
10 翁仕友;直面沿江四大城市群[J];决策;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叶奇;陈文海;;大长株潭、“3+5”城市群的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共赢[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高惠瑛;冯启民;贾婧;;城市群交通安全应急系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程成;;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刘洋;第6城市群观念深入人心 进一步发展凭藉金融合作[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李們;金融创新:第6城市群二次腾飞的引擎[N];国际金融报;2004年
3 汪阳红;由“支配”“控制”到“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李慧芳邋袁才华;长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国际商报;2007年
5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8年
6 ;中国30个城市群:两极分化仍将继续[N];湖北日报;2008年
7 周华平;长株潭城市群将体现湖南个性[N];湖南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 林妍;巨型城市群加速中部崛起[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记者 岳冠文;长株潭跻身15个达标城市群[N];长沙晚报;2012年
10 周海波 张明海 钟晓晴 杨国庆 孔芒 张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转方式[N];四川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舟;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畅;产城融合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姜寒雪;城市“群租”现象治理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石郑;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5 龚胜;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度的动态评估及空间分异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戴姣兰;中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吴孟诗;珠三角森林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刚;长株潭城市群社区休闲体育设施现状及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春雷;城市群视阈下“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4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57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