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课题制、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C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白丽云;;试析全球化形势下中西文论现代转换之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5 查明昊;;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诗风的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陈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新尝试——《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刘以焕;赓扬“四堂”又一“堂”——甲骨学五氏同“堂”——兼谈古文字的破译与释读[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8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9 薛其林,柳礼泉;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以民国学术研究为例[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10 王纯;“史学三裴”在文献学上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束锡红;;伯希和与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考论[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3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4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2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银银;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方东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霍本科;《云溪友议》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徐威;广告视野下的新生活运动[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红;1949-1952年高校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扬;宋代墓葬壁画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晶;三苏历史评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悦;;学术成果的传承与学术精神的弘扬——写在《江西社会科学》创刊25周年之际[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2 施鹤龄,张增强;学术创新:高校学报的生存价值——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辛逸;;文科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以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7期
4 方同义;浙东学术精神探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5 黄作阵;清儒的学术精神与实质——兼论中医文献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田志伟 ,徐璇;建一流的国家美术学府 ——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J];今日浙江;2002年09期
7 孙利天;学术规范的内在支撑——学术精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8 王喜旺;;穷困中的坚守: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J];林区教学;2006年03期
9 刘梦溪;;《学术精神和文化传统》引端[J];人文杂志;2007年05期
10 于慧;;论嘉道学术精神对诗学思想的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元;;试论学术期刊的原创助推使命[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太辛;;实心求是 实学求是 实事求是——全祖望的学术精神及其实践[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突出重点 办出特色——谈单科性院校学报质量的提高问题[A];辽宁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3年
4 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杨维中;;中国宗教传统的新诠释——《中国宗教通史》简评[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6 刘韶军;;《说文解字约注》学术价值初探[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魏定榔;;朱子不注《春秋》之原因蠡测[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丘山石;;安海“二朱过化”之功简论[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梁战平;;思考变革中的科技结构体系[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韦世林;;通俗科普读本的典范——试析金岳霖等著《形式逻辑简明读本》的“三简”[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梦学刊》主编 余三定;寻找失落的学术精神[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应坚守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凤华;大学和学者要坚守学术精神[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徐涟;坚守学术精神与文化品格[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苏人;学术风气与文化创新[N];人民日报;2001年
6 魏文彪;传承学术精神是对季羡林的最好纪念[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宋健;不良学术风气 渐成社会公害[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汪滢;研究“一代宗师” 传承学术精神[N];上饶日报;2006年
9 陈友康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术风气深刻影响学术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孟繁仁;荡尽风涛铸精神[N];太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慧;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毅青;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文波;王安石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智敏;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学之演进(1978-2008)[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小庶;论南宋书院理学大师的学术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晏朝飞;当前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3 邵长娟;清代训诂与儒学互促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霞;新时期我国大学学术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智;大学治理视野下学术的开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张慧;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卞亚琴;试论高校院系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邓文琳;大学学术氛围的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万晓光;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10 舒拥军;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7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3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