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9 21:4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现象已经成常态化。从过去的单个家庭成员的流动到现在的举家搬迁式为主的流动,可以说流动人口不仅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同时在融入城市的生活中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子女——即流动儿童。一些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时,由于受到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宜的偏差行为。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与栋梁,儿童能否健康地成长关乎重大,所以对流动儿童产生的偏差行为不容我们所忽视。笔者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并借助在北京市A打工子弟学校实习的机会,接触到一些流动儿童。并从中选取了一个具有学业不佳、暴力冲动、人际交往不良等偏差行为的服务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法及访谈法,找到产生这些不良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矫正模式及优势视角理论模式的指导下,通过个案的介入及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且运用家庭及学校的资源来帮助其减少偏差行为产生的次数。从结案的效果上看,服务对象偏差行为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介入目标基本达成。笔者在回顾整个介入个案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1、每个孩子的初心都是善良的,同时孩子的可塑性也是极强的。通过外界的干预是有可能...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
1.3.2 有关偏差行为的研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流动儿童
2.1.2 偏差行为
2.2 理论框架
2.2.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2.2.2 行为矫正模式
2.2.3 优势视角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2.4.1 参与观察法
2.4.2 访谈法
第3章 服务对象问题原因及分析
3.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3.1.1 服务对象的选择
3.1.2 服务对象的学校情况
3.1.3 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
3.2 服务对象的表现
3.2.1 服务对象在学校的表现
3.2.2 服务对象在家的表现
3.3 服务对象产生偏差行为的原因
3.3.1 老师和同学对服务对象“标签化”
3.3.2 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
3.3.3 自我控制力差
第4章 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开展
4.1 方式及理论的选择
4.1.1 个案工作的优势
4.1.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优势
4.1.3 行为矫正模式的优势
4.1.4 优势视角的优势
4.2 个案开展过程
4.2.1 接案
4.2.2 预估
4.2.3 计划
第5章 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实施过程
5.1 介入过程
5.2 结案
第6章 个案介入评估与反思
6.1 介入评估
6.1.1 过程评估
6.1.2 结果评估
6.2 介入反思
6.2.1 学校方面
6.2.2 家庭方面
第7章 改善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建议
7.1 学校方面
7.2 家庭方面
7.3 政府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结构式家庭治疗在社区戒毒中的应用[J]. 贺岚.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7(03)
[2]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与启示[J]. 刘芳,刘畅,屈英和,张东航,宫阳阳. 中国医院. 2017(01)
[3]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研究[J]. 王旭,梅世霞.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5(01)
[4]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 段成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5]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J]. 倪士光,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6]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的作用[J]. 赵景欣,刘霞,李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4)
[7]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J]. 杨菊华,陈传波. 人口与发展. 2013(03)
[8]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及其实用性评析[J]. 许威,李佳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02)
[9]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 崔岩. 社会学研究. 2012(05)
[10]结构式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研究[J]. 姚静,杨昆,周为,金敏,姚晓波,钟昆,杨东芳. 西部医学. 2012(09)
硕士论文
[1]Z社区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的小组工作介入[D]. 郑宇贺.长春工业大学 2017
[2]家庭教育环境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D]. 吴航.华中农业大学 2015
[3]家庭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的个案研究[D]. 李芸青.贵州大学 2015
[4]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刘济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5]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研究[D]. 张茜.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流动儿童学习行为偏差问题小组工作方案设计[D]. 申茯容.华中师范大学 2015
[7]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D]. 黄一叶.苏州大学 2015
[8]结构式家庭治疗视角下的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研究[D]. 何元衡.西北大学 2014
[9]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闫静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0]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研究[D]. 肖娜.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41737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
1.3.2 有关偏差行为的研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流动儿童
2.1.2 偏差行为
2.2 理论框架
2.2.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2.2.2 行为矫正模式
2.2.3 优势视角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2.4.1 参与观察法
2.4.2 访谈法
第3章 服务对象问题原因及分析
3.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3.1.1 服务对象的选择
3.1.2 服务对象的学校情况
3.1.3 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
3.2 服务对象的表现
3.2.1 服务对象在学校的表现
3.2.2 服务对象在家的表现
3.3 服务对象产生偏差行为的原因
3.3.1 老师和同学对服务对象“标签化”
3.3.2 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
3.3.3 自我控制力差
第4章 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开展
4.1 方式及理论的选择
4.1.1 个案工作的优势
4.1.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优势
4.1.3 行为矫正模式的优势
4.1.4 优势视角的优势
4.2 个案开展过程
4.2.1 接案
4.2.2 预估
4.2.3 计划
第5章 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实施过程
5.1 介入过程
5.2 结案
第6章 个案介入评估与反思
6.1 介入评估
6.1.1 过程评估
6.1.2 结果评估
6.2 介入反思
6.2.1 学校方面
6.2.2 家庭方面
第7章 改善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建议
7.1 学校方面
7.2 家庭方面
7.3 政府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结构式家庭治疗在社区戒毒中的应用[J]. 贺岚.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7(03)
[2]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与启示[J]. 刘芳,刘畅,屈英和,张东航,宫阳阳. 中国医院. 2017(01)
[3]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研究[J]. 王旭,梅世霞.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5(01)
[4]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 段成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5]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J]. 倪士光,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6]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的作用[J]. 赵景欣,刘霞,李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4)
[7]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J]. 杨菊华,陈传波. 人口与发展. 2013(03)
[8]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及其实用性评析[J]. 许威,李佳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02)
[9]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 崔岩. 社会学研究. 2012(05)
[10]结构式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研究[J]. 姚静,杨昆,周为,金敏,姚晓波,钟昆,杨东芳. 西部医学. 2012(09)
硕士论文
[1]Z社区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的小组工作介入[D]. 郑宇贺.长春工业大学 2017
[2]家庭教育环境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D]. 吴航.华中农业大学 2015
[3]家庭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的个案研究[D]. 李芸青.贵州大学 2015
[4]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刘济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5]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研究[D]. 张茜.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流动儿童学习行为偏差问题小组工作方案设计[D]. 申茯容.华中师范大学 2015
[7]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D]. 黄一叶.苏州大学 2015
[8]结构式家庭治疗视角下的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研究[D]. 何元衡.西北大学 2014
[9]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闫静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0]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研究[D]. 肖娜.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41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041737.html